科研正进入“第五范式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极大地实现了质效提升。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阵地,各大高校积极推进科研项目与新兴技术融合,助力中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在清华大学的某处重点实验室,某科研团队依托一站式科研实训平台——天翼云息壤-科研助手对计算需求高的科研场景进行快速搭建,实现对算力的高速、便捷调用,从而加速研究成果落地,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何疏通科研算力“堵点”?
清华大学是我国科研实力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从60多年前服务于“两弹一星”、研究核反应堆等国家重大需求,到当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攻关,清华大学始终秉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努力攀登科研的“非常之观”,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应用智算工具正成为清华大学加快科学研究产出的有益手段。在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学校某科研团队正利用大模型对生命科学显微数据图像及天文观测数据图像进行训练。然而,随着数据采集训推的不断深入,传统IT架构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科研团队也面临着算力资源有限、训推性能制约等挑战。如何让算力运用更灵活、让数据训推更高效,成为科研团队亟需解决的问题。
天翼云基于息壤-科研助手,为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打造了高效易用、安全稳定的一站式科研实训平台,满足生命科学和天文观测等学科领域对高性能算力和大规模数据训推的需求,大大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进程。
息壤-科研助手筑基
清华大学科研工作实现提质增效
在算力供给方面,息壤-科研助手为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提供了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算力等算力资源,可有效满足项目需求。息壤-科研助手的智能调度策略,能够确保每位科研人员基于最优算力方案开展研究任务。此外,息壤-科研助手按需卡时计费的服务模式,还能进一步节约科研团队的使用成本。
在科研环境搭建方面,息壤-科研助手预置多种实验环境框架并保存自定义镜像和共享功能,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可根据实际情况,快速添加所需的模型开发框架和IDE开发工具,有效解决实验环境的配置管理问题。此外,息壤-科研助手还支持框架、库、语言工具运行过程的全程可视化,降低了实验环境管理门槛,让科研团队更专注于课题研究。
在天翼云的加持下,清华科研团队大幅缩短了科研环境的部署时间,与自建算力相比,未来三年内可节约近50%的成本。而此次天翼云成功助力清华大学,也为其他高校以智算加速科研落地树立了标杆。
伴随着高校科研数据量和计算需求的增长,AI因能够大规模、智能化处理问题,将在高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未来,天翼云将持续深化智算技术攻关与服务创新,助力更多高校勇攀科研高峰,为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