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usermenu
  • 发布文章
  • 消息中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原创

解读天翼云安全的多层防护体系架构

2025-07-18 10:30:38
2
0

一、多层防护体系的整体架构设计

(一)体系架构的层级划分

  1. 边界防护层:作为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屏障,部署在云平台网络边界,负责拦截外部入侵(如恶意 IP 访问、异常流量),控制进出云平台的数据流向,是抵御外部威胁的首要防线。
  1. 网络防护层:覆盖云平台内部网络及云内实例间通信,通过微隔离、流量分析等技术,防止威胁在网络内部扩散,保障内部通信安全。
  1. 主机防护层:针对云服务器、虚拟机等计算资源,提供系统加固、恶意代码查杀、漏洞修复等防护,确保计算节点本身的安全。
  1. 应用防护层:聚焦云端应用(如 Web 应用、移动应用),抵御应用层攻击(如注入攻击、跨站脚本),保障应用程序正常运行。
  1. 数据防护层: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收集、传输、存储、使用、销毁),通过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手段,保护数据隐私与完整性。
  1. 用户与身份防护层:管理用户身份与权限,通过认证、授权、审计等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访问对应资源,防止身份盗用与权限滥用。

(二)层级协同机制

  1. 威胁情报共享:各防护层接入统一的威胁情报库(包含最新攻击特征、恶意 IP 、漏洞信息),情报每小时更新一次,确保各层能识别新型威胁。例如,边界防护层发现某恶意 IP 后,将其同步至网络层与主机层,各层同时拦截该 IP 的通信请求。
  1. 联动响应流程:当某一层检测到威胁(如主机层发现病毒文件),自动向关联层级发送预警,触发协同防护。例如,主机层发现病毒后,网络层立即阻断该主机的对外通信,应用层暂停其服务接口,防止病毒扩散。
  1. 集中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监控各层防护状态,集中展示安全事件、告警信息及处置结果,支持跨层级配置防护策略(如同时更新边界与网络层的访问控制规则),提升管理效率。

二、边界防护层:外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一)边界访问控制

  1. 智能防火墙:基于状态检测技术,对进出边界的网络连接进行实时监控,根据预设规则(如允许特定端口通信、禁止高危端口访问)允许或拒绝访问。支持动态更新规则(如临时开放某 IP 的访问权限,24 小时后自动失效),适配业务灵活需求。例如,某企业通过防火墙限制仅办公 IP 能访问云端数据库,阻断 99% 的外部非授权访问尝试。
  1. IP转换与隐藏:对云内实例的真实 IP 进行隐藏,外部访问需通过边界的转换IP,防止攻击者直接定位云内资源位置,降低针对性攻击风险。例如,云服务器的真实 IP 不对外暴露,外部仅能通过边界分配的虚拟 IP 访问,攻击者无法通过 IP 查询获取云内网络结构。

(二)异常流量拦截

  1. 流量清洗:对进入边界的流量进行实时分析,识别并过滤异常流量(如 DDoS 攻击流量、端口查询流量),净化后的正常流量进入云平台。支持抵御多种 DDoS 攻击类型(如 SYN Flood、UDP Flood),最大防护能力达数百 Gbps。某电商平台在促销期间遭遇 DDoS 攻击,边界流量清洗系统 10 分钟内过滤 95% 的攻击流量,业务未受影响。
  1. 流量行为分析:通过基线学习建立正常流量模型(如某端口的平均每秒请求量、数据包大小范围),当流量偏离基线(如请求量突增 10 倍)时,自动触发限流或阻断,防止流量过量导致边界瘫痪。

三、网络防护层:内部通信的安全保障

(一)微隔离与区域防护

  1. 逻辑分区隔离:将云内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区域(如办公区、应用区、数据区),区域间通过安全网关隔离,仅允许授权的跨区域通信(如应用区可访问数据区,办公区仅能访问应用区的特定接口)。例如,某企业将云端网络分为 “生产区” 与 “测试区”,测试区无法访问生产区数据,规避测试环境的风险影响生产系统。
  1. 细粒度访问控制:基于应用身份、协议类型、数据标签等多维度,对区域内实例间的通信进行精确控制。例如,仅允许应用服务器的 8080 端口与数据库服务器的 3306 端口通信,且通信数据需携带合法应用标识,防止未授权实例间的数据交互。

(二)网络行为监控与审计

  1. 实时流量分析:对云内网络流量进行全量采集与分析,识别异常通信行为(如内部实例与恶意外部 IP 通信、非常规端口的数据传输),实时生成告警。例如,某内部服务器突然向境外陌生 IP 发送大量数据,网络监控系统 5 分钟内发现并阻断,规避数据泄露。
  1. 通信日志留存:记录云内所有网络通信日志(包含通信双方、时间、流量大小、协议类型),日志保存至少 6 个月,支持按时间、区域、实例等维度查询,便于事后追溯安全事件。某企业发生数据泄露后,通过通信日志快速定位到泄露源为某台被入侵的应用服务器。

四、主机防护层:计算资源的安全加固

(一)系统安全加固

  1. 基线配置管理:提供主机安全基线模板(如操作系统补丁状态、服务启动项配置、账户密码策略),支持自动检查云内实例的配置合规性,对偏离基线的项(如存在弱密码、未安装高危补丁)进行提醒并协助修复。某企业通过基线管理,将主机合规率从 60% 提升至 95%,减少 80% 的系统漏洞。
  1. 恶意代码防护:在主机部署轻量级防护组件,实时监控进程行为与文件操作,识别并查杀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等恶意代码。支持特征库实时更新(每小时更新一次),并通过行为分析技术检测未知恶意代码。某云服务器感染新型木马后,主机防护组件通过行为异常检测(如异常加密文件)将其隔离,未造成数据损坏。

(二)漏洞与补丁管理

  1. 漏洞查询与评估:定期对主机系统及应用软件进行漏洞查询(每周至少 1 次),识别漏洞等级(高危、中危、低危)及影响范围,生成修复建议(如安装补丁、修改配置)。例如,查询发现某服务器存在 Apache 软件的高危漏洞后,系统立即推送对应的补丁安装指南,24 小时内完成修复。
  1. 补丁自动部署:对经测试验证的安全补丁,支持批量自动部署至目标主机,部署过程中先在测试实例验证兼容性,无异常后再推广至生产实例,规避补丁导致业务中断。某企业通过自动补丁部署,将漏洞修复时间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12 小时。

五、应用防护层:云端应用的安全护航

(一)Web 应用防护

  1. 攻击特征识别:针对 Web 应用的常见攻击(如 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命令注入),通过特征库匹配与语法分析进行识别,在攻击代码执行前将其拦截。支持自定义规则(如针对业务特有的参数校验规则),提升对业务逻辑漏洞的防护能力。某 Web 商城的登录接口通过防护后,拦截了 90% 的 SQL 注入尝试,保障用户账号安全。
  1. 会话安全管理:对应用会话进行监控,识别异常会话行为(如同一账号同时在不同地区登录、会话时长远超正常范围),自动失效异常会话并要求重新认证。例如,某用户账号在上海登录后,5 分钟内又出现北京的登录请求,应用防护系统立即终止前一会话,防止账号被盗用。

(二)API 接口防护

  1. 接口访问认证:要求访问 API 的请求携带合法认证信息(如 Token、签名),认证失败的请求直接拒绝,防止未授权调用。支持认证信息的有效期管理(如 Token 2 小时内有效),减少认证信息泄露风险。某企业的支付 API 通过认证防护,未授权调用量下降至零。
  1. 接口限流与熔断:对 API 的调用频率进行限制(如单 IP 每秒最多调用 10 次),防止高频调用导致接口过量;当接口出现异常(如错误率超 50%)时,自动熔断暂停服务,规避故障扩散,待修复后自动恢复。

六、数据防护层:核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保护

(一)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

  1. 传输加密:云内数据传输(如实例间通信、实例与存储间数据读写)采用加密协议(如 TLS 1.3),防止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例如,应用服务器向数据库传输查询结果时,数据全程加密,即使网络被监听,攻击者也无法获取明文内容。
  1. 存储加密与隔离:数据存储时默认加密(采用标准加密算法),不同企业的数据在存储层逻辑隔离,通过严格的访问控制确保数据仅被授权用户访问。某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加密存储后,即使存储介质出现物理故障,数据也无法被非法读取。

(二)数据使用与销毁安全

  1. 访问权限管控:基于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数据访问权限(如只读、读写、修改),权限变更需经过审批,且所有访问行为被记录审计。例如,某财务系统的报表数据仅允许财务经理查看,其他人员无访问权限,权限申请需部门总监审批。
  1. 数据销毁保障:对过期或废弃数据,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销毁方式(如多次覆写、物理销毁),确保数据无法恢复;销毁过程全程记录,生成销毁报告供合规审计。

七、用户与身份防护层:身份与权限的精准管控

(一)多因素认证与身份核验

  1. 多因素认证:用户登录时,除输入密码外,还需通过第二因素验证(如手机验证码、硬件 Key、生物识别),提升身份认证安全性。例如,管理员登录云管理平台时,需输入密码 + 手机验证码,即使密码泄露,攻击者也无法完成登录。
  1. 身份风险评估:登录时分析环境风险(如陌生 IP、新设备、异常登录时间),风险较高时(如在从未登录过的地区登录),要求额外验证或暂时限制登录,防止账号被盗用。某企业员工账号在境外 IP 登录时,系统自动触发额外的人脸识别验证,拦截了 1 次账号盗用尝试。

(二)权限管理与审计

  1. 用户化权限分配:基于业务用户(如系统管理员、开发人员、运维人员)预定义权限集合,用户通过关联用户获取权限,规避权限分配混乱。例如,开发人员用户仅拥有代码部署、测试环境访问权限,无生产环境修改权限。
  1. 操作审计与追溯:记录用户的所有操作行为(如登录、权限变更、资源配置修改),包含操作人、时间、内容、结果,日志不可篡改,保存至少 1 年,支持按用户、操作类型、时间范围查询,便于安全事件追溯。

八、多层防护的协同防御机制

(一)威胁联动响应

  1. 跨层威胁定位:当某一层检测到威胁线索(如主机层发现可疑文件),系统自动关联其他层级的日志(如网络层的文件传输记录、用户层的登录记录),定位威胁来源与影响范围。例如,主机层发现病毒文件后,通过网络日志追溯到该文件由外部某 IP 通过邮件附件传入,进而在边界层阻断该 IP。
  1. 自动化处置流程:对常见威胁(如已知病毒、高频攻击),系统按预设流程自动处置(如隔离文件、阻断 IP、暂停服务),减少人工干预时间。例如,检测到某实例感染已知病毒,系统自动隔离该实例、查杀病毒、阻断其网络连接,整个过程在 5 分钟内完成。

(二)安全态势感知与预警

  1. 态势感知平台:汇总各层安全数据(如攻击事件、漏洞信息、异常行为),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整体安全态势(如威胁分布、风险等级、防护效果),帮助管理员实时掌握安全状态。
  1. 智能预警与建议:通过 AI 分析识别潜在安全风险(如某漏洞被攻击利用的可能性升高),提前向管理员发送预警,并提供处置建议(如优先修复该漏洞、调整防护策略)。某企业的态势感知平台提前 3 天预警了一个即将被大规模利用的漏洞,企业及时修复,规避了安全事件发生。

九、典型场景的多层防护实践

(一)电商平台促销期防护

  1. 场景挑战:促销期间访问量激增,易遭受 DDoS 攻击、Web 攻击,同时需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与订单系统稳定。
  1. 防护方案
  • 边界层:启用流量清洗,抵御 DDoS 攻击;增加防火墙规则,限制非必要端口访问。
  • 网络层:对订单系统所在区域进行微隔离,仅允许前端应用服务器访问。
  • 应用层:增加 Web 应用防护,拦截 SQL 注入、XSS 攻击;对支付 API 实施限流与加密。
  • 数据层:订单数据传输与存储加密,访问权限严格管控。
  • 用户层:用户登录启用多因素认证,防止账号被盗用。
  1. 防护效果:促销期间成功抵御 3 次 DDoS 攻击(最大流量 100Gbps),Web 攻击拦截率 99%,订单系统零故障,用户数据未发生泄露。

(二)政务云平台防护

  1. 场景挑战:承接多个政务应用,需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数据安全合规,防止未授权访问与数据泄露。
  1. 防护方案
  • 边界层:严格控制外部访问,仅开放必要服务端口;隐藏内部网络结构。
  • 网络层:按部门划分逻辑区域,区域间严格隔离;增加内部流量监控。
  • 主机层:定期查询漏洞并修复,安装恶意代码防护组件。
  • 数据层:公民信息加密存储,访问需多级授权与审计;数据传输全程加密。
  • 用户层:工作人员采用统一身份认证,权限按岗位分配,操作全程记录。
  1. 防护效果:平台全年安全事件为零,通过等保合规测评,政务服务正常运行率 99.99%。
天翼云安全的多层防护体系通过边界、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用户等层级的协同防御,构建了从外部威胁拦截到内部风险管控的全场景安全屏障。各层级既发挥防护作用,又通过威胁情报共享、联动响应形成整体防御能力,能有效抵御 DDoS 攻击、恶意入侵、数据泄露等各类安全威胁。该体系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可适配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安全需求,为云端业务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助力企业安心上云、安全用云。
0条评论
0 / 1000
c****9
195文章数
0粉丝数
c****9
195 文章 | 0 粉丝
原创

解读天翼云安全的多层防护体系架构

2025-07-18 10:30:38
2
0

一、多层防护体系的整体架构设计

(一)体系架构的层级划分

  1. 边界防护层:作为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屏障,部署在云平台网络边界,负责拦截外部入侵(如恶意 IP 访问、异常流量),控制进出云平台的数据流向,是抵御外部威胁的首要防线。
  1. 网络防护层:覆盖云平台内部网络及云内实例间通信,通过微隔离、流量分析等技术,防止威胁在网络内部扩散,保障内部通信安全。
  1. 主机防护层:针对云服务器、虚拟机等计算资源,提供系统加固、恶意代码查杀、漏洞修复等防护,确保计算节点本身的安全。
  1. 应用防护层:聚焦云端应用(如 Web 应用、移动应用),抵御应用层攻击(如注入攻击、跨站脚本),保障应用程序正常运行。
  1. 数据防护层: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收集、传输、存储、使用、销毁),通过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手段,保护数据隐私与完整性。
  1. 用户与身份防护层:管理用户身份与权限,通过认证、授权、审计等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访问对应资源,防止身份盗用与权限滥用。

(二)层级协同机制

  1. 威胁情报共享:各防护层接入统一的威胁情报库(包含最新攻击特征、恶意 IP 、漏洞信息),情报每小时更新一次,确保各层能识别新型威胁。例如,边界防护层发现某恶意 IP 后,将其同步至网络层与主机层,各层同时拦截该 IP 的通信请求。
  1. 联动响应流程:当某一层检测到威胁(如主机层发现病毒文件),自动向关联层级发送预警,触发协同防护。例如,主机层发现病毒后,网络层立即阻断该主机的对外通信,应用层暂停其服务接口,防止病毒扩散。
  1. 集中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监控各层防护状态,集中展示安全事件、告警信息及处置结果,支持跨层级配置防护策略(如同时更新边界与网络层的访问控制规则),提升管理效率。

二、边界防护层:外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一)边界访问控制

  1. 智能防火墙:基于状态检测技术,对进出边界的网络连接进行实时监控,根据预设规则(如允许特定端口通信、禁止高危端口访问)允许或拒绝访问。支持动态更新规则(如临时开放某 IP 的访问权限,24 小时后自动失效),适配业务灵活需求。例如,某企业通过防火墙限制仅办公 IP 能访问云端数据库,阻断 99% 的外部非授权访问尝试。
  1. IP转换与隐藏:对云内实例的真实 IP 进行隐藏,外部访问需通过边界的转换IP,防止攻击者直接定位云内资源位置,降低针对性攻击风险。例如,云服务器的真实 IP 不对外暴露,外部仅能通过边界分配的虚拟 IP 访问,攻击者无法通过 IP 查询获取云内网络结构。

(二)异常流量拦截

  1. 流量清洗:对进入边界的流量进行实时分析,识别并过滤异常流量(如 DDoS 攻击流量、端口查询流量),净化后的正常流量进入云平台。支持抵御多种 DDoS 攻击类型(如 SYN Flood、UDP Flood),最大防护能力达数百 Gbps。某电商平台在促销期间遭遇 DDoS 攻击,边界流量清洗系统 10 分钟内过滤 95% 的攻击流量,业务未受影响。
  1. 流量行为分析:通过基线学习建立正常流量模型(如某端口的平均每秒请求量、数据包大小范围),当流量偏离基线(如请求量突增 10 倍)时,自动触发限流或阻断,防止流量过量导致边界瘫痪。

三、网络防护层:内部通信的安全保障

(一)微隔离与区域防护

  1. 逻辑分区隔离:将云内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区域(如办公区、应用区、数据区),区域间通过安全网关隔离,仅允许授权的跨区域通信(如应用区可访问数据区,办公区仅能访问应用区的特定接口)。例如,某企业将云端网络分为 “生产区” 与 “测试区”,测试区无法访问生产区数据,规避测试环境的风险影响生产系统。
  1. 细粒度访问控制:基于应用身份、协议类型、数据标签等多维度,对区域内实例间的通信进行精确控制。例如,仅允许应用服务器的 8080 端口与数据库服务器的 3306 端口通信,且通信数据需携带合法应用标识,防止未授权实例间的数据交互。

(二)网络行为监控与审计

  1. 实时流量分析:对云内网络流量进行全量采集与分析,识别异常通信行为(如内部实例与恶意外部 IP 通信、非常规端口的数据传输),实时生成告警。例如,某内部服务器突然向境外陌生 IP 发送大量数据,网络监控系统 5 分钟内发现并阻断,规避数据泄露。
  1. 通信日志留存:记录云内所有网络通信日志(包含通信双方、时间、流量大小、协议类型),日志保存至少 6 个月,支持按时间、区域、实例等维度查询,便于事后追溯安全事件。某企业发生数据泄露后,通过通信日志快速定位到泄露源为某台被入侵的应用服务器。

四、主机防护层:计算资源的安全加固

(一)系统安全加固

  1. 基线配置管理:提供主机安全基线模板(如操作系统补丁状态、服务启动项配置、账户密码策略),支持自动检查云内实例的配置合规性,对偏离基线的项(如存在弱密码、未安装高危补丁)进行提醒并协助修复。某企业通过基线管理,将主机合规率从 60% 提升至 95%,减少 80% 的系统漏洞。
  1. 恶意代码防护:在主机部署轻量级防护组件,实时监控进程行为与文件操作,识别并查杀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等恶意代码。支持特征库实时更新(每小时更新一次),并通过行为分析技术检测未知恶意代码。某云服务器感染新型木马后,主机防护组件通过行为异常检测(如异常加密文件)将其隔离,未造成数据损坏。

(二)漏洞与补丁管理

  1. 漏洞查询与评估:定期对主机系统及应用软件进行漏洞查询(每周至少 1 次),识别漏洞等级(高危、中危、低危)及影响范围,生成修复建议(如安装补丁、修改配置)。例如,查询发现某服务器存在 Apache 软件的高危漏洞后,系统立即推送对应的补丁安装指南,24 小时内完成修复。
  1. 补丁自动部署:对经测试验证的安全补丁,支持批量自动部署至目标主机,部署过程中先在测试实例验证兼容性,无异常后再推广至生产实例,规避补丁导致业务中断。某企业通过自动补丁部署,将漏洞修复时间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12 小时。

五、应用防护层:云端应用的安全护航

(一)Web 应用防护

  1. 攻击特征识别:针对 Web 应用的常见攻击(如 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命令注入),通过特征库匹配与语法分析进行识别,在攻击代码执行前将其拦截。支持自定义规则(如针对业务特有的参数校验规则),提升对业务逻辑漏洞的防护能力。某 Web 商城的登录接口通过防护后,拦截了 90% 的 SQL 注入尝试,保障用户账号安全。
  1. 会话安全管理:对应用会话进行监控,识别异常会话行为(如同一账号同时在不同地区登录、会话时长远超正常范围),自动失效异常会话并要求重新认证。例如,某用户账号在上海登录后,5 分钟内又出现北京的登录请求,应用防护系统立即终止前一会话,防止账号被盗用。

(二)API 接口防护

  1. 接口访问认证:要求访问 API 的请求携带合法认证信息(如 Token、签名),认证失败的请求直接拒绝,防止未授权调用。支持认证信息的有效期管理(如 Token 2 小时内有效),减少认证信息泄露风险。某企业的支付 API 通过认证防护,未授权调用量下降至零。
  1. 接口限流与熔断:对 API 的调用频率进行限制(如单 IP 每秒最多调用 10 次),防止高频调用导致接口过量;当接口出现异常(如错误率超 50%)时,自动熔断暂停服务,规避故障扩散,待修复后自动恢复。

六、数据防护层:核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保护

(一)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

  1. 传输加密:云内数据传输(如实例间通信、实例与存储间数据读写)采用加密协议(如 TLS 1.3),防止传输过程中被窃听或篡改。例如,应用服务器向数据库传输查询结果时,数据全程加密,即使网络被监听,攻击者也无法获取明文内容。
  1. 存储加密与隔离:数据存储时默认加密(采用标准加密算法),不同企业的数据在存储层逻辑隔离,通过严格的访问控制确保数据仅被授权用户访问。某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加密存储后,即使存储介质出现物理故障,数据也无法被非法读取。

(二)数据使用与销毁安全

  1. 访问权限管控:基于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数据访问权限(如只读、读写、修改),权限变更需经过审批,且所有访问行为被记录审计。例如,某财务系统的报表数据仅允许财务经理查看,其他人员无访问权限,权限申请需部门总监审批。
  1. 数据销毁保障:对过期或废弃数据,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销毁方式(如多次覆写、物理销毁),确保数据无法恢复;销毁过程全程记录,生成销毁报告供合规审计。

七、用户与身份防护层:身份与权限的精准管控

(一)多因素认证与身份核验

  1. 多因素认证:用户登录时,除输入密码外,还需通过第二因素验证(如手机验证码、硬件 Key、生物识别),提升身份认证安全性。例如,管理员登录云管理平台时,需输入密码 + 手机验证码,即使密码泄露,攻击者也无法完成登录。
  1. 身份风险评估:登录时分析环境风险(如陌生 IP、新设备、异常登录时间),风险较高时(如在从未登录过的地区登录),要求额外验证或暂时限制登录,防止账号被盗用。某企业员工账号在境外 IP 登录时,系统自动触发额外的人脸识别验证,拦截了 1 次账号盗用尝试。

(二)权限管理与审计

  1. 用户化权限分配:基于业务用户(如系统管理员、开发人员、运维人员)预定义权限集合,用户通过关联用户获取权限,规避权限分配混乱。例如,开发人员用户仅拥有代码部署、测试环境访问权限,无生产环境修改权限。
  1. 操作审计与追溯:记录用户的所有操作行为(如登录、权限变更、资源配置修改),包含操作人、时间、内容、结果,日志不可篡改,保存至少 1 年,支持按用户、操作类型、时间范围查询,便于安全事件追溯。

八、多层防护的协同防御机制

(一)威胁联动响应

  1. 跨层威胁定位:当某一层检测到威胁线索(如主机层发现可疑文件),系统自动关联其他层级的日志(如网络层的文件传输记录、用户层的登录记录),定位威胁来源与影响范围。例如,主机层发现病毒文件后,通过网络日志追溯到该文件由外部某 IP 通过邮件附件传入,进而在边界层阻断该 IP。
  1. 自动化处置流程:对常见威胁(如已知病毒、高频攻击),系统按预设流程自动处置(如隔离文件、阻断 IP、暂停服务),减少人工干预时间。例如,检测到某实例感染已知病毒,系统自动隔离该实例、查杀病毒、阻断其网络连接,整个过程在 5 分钟内完成。

(二)安全态势感知与预警

  1. 态势感知平台:汇总各层安全数据(如攻击事件、漏洞信息、异常行为),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整体安全态势(如威胁分布、风险等级、防护效果),帮助管理员实时掌握安全状态。
  1. 智能预警与建议:通过 AI 分析识别潜在安全风险(如某漏洞被攻击利用的可能性升高),提前向管理员发送预警,并提供处置建议(如优先修复该漏洞、调整防护策略)。某企业的态势感知平台提前 3 天预警了一个即将被大规模利用的漏洞,企业及时修复,规避了安全事件发生。

九、典型场景的多层防护实践

(一)电商平台促销期防护

  1. 场景挑战:促销期间访问量激增,易遭受 DDoS 攻击、Web 攻击,同时需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与订单系统稳定。
  1. 防护方案
  • 边界层:启用流量清洗,抵御 DDoS 攻击;增加防火墙规则,限制非必要端口访问。
  • 网络层:对订单系统所在区域进行微隔离,仅允许前端应用服务器访问。
  • 应用层:增加 Web 应用防护,拦截 SQL 注入、XSS 攻击;对支付 API 实施限流与加密。
  • 数据层:订单数据传输与存储加密,访问权限严格管控。
  • 用户层:用户登录启用多因素认证,防止账号被盗用。
  1. 防护效果:促销期间成功抵御 3 次 DDoS 攻击(最大流量 100Gbps),Web 攻击拦截率 99%,订单系统零故障,用户数据未发生泄露。

(二)政务云平台防护

  1. 场景挑战:承接多个政务应用,需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数据安全合规,防止未授权访问与数据泄露。
  1. 防护方案
  • 边界层:严格控制外部访问,仅开放必要服务端口;隐藏内部网络结构。
  • 网络层:按部门划分逻辑区域,区域间严格隔离;增加内部流量监控。
  • 主机层:定期查询漏洞并修复,安装恶意代码防护组件。
  • 数据层:公民信息加密存储,访问需多级授权与审计;数据传输全程加密。
  • 用户层:工作人员采用统一身份认证,权限按岗位分配,操作全程记录。
  1. 防护效果:平台全年安全事件为零,通过等保合规测评,政务服务正常运行率 99.99%。
天翼云安全的多层防护体系通过边界、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用户等层级的协同防御,构建了从外部威胁拦截到内部风险管控的全场景安全屏障。各层级既发挥防护作用,又通过威胁情报共享、联动响应形成整体防御能力,能有效抵御 DDoS 攻击、恶意入侵、数据泄露等各类安全威胁。该体系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可适配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安全需求,为云端业务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助力企业安心上云、安全用云。
文章来自个人专栏
文章 | 订阅
0条评论
0 / 1000
请输入你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