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这龙椅上的花纹是什么意思呀?” 五岁的儿子天天穿着小汉服,对着半空中的全息影像拱手作揖。那个身着明黄色宫装的 “宫女” 微微一笑,指尖轻点,龙椅上的龙纹突然活了过来,鳞片一片片舒展开来,“这叫五爪金龙,是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纹样哦。” 看着儿子瞪大眼睛追着虚影跑的样子,谁能想到半个月前,他还抱着 iPad 不肯撒手,连吃饭都要边看动画片边喂。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天翼云 DeepSeek 与全息投影的奇妙结合 —— 那个能把故宫搬到儿童房,让历史人物 “走” 出来讲故事的神奇工具。
天天上幼儿园大班后,老师推荐多给孩子讲讲传统文化,可家里的绘本翻两页就被他扔到一边。“妈妈,这些小人不会动,没有佩奇好看。” 他皱着眉头推开《故宫里的大怪兽》,转头就点开了 iPad 上的动画。我试着用动画片里的方式讲 “玄武门之变”,刚说两句就被打断:“李世民为什么不变成奥特曼打坏人?” 更让人发愁的是,他看动画片时眼神发直,问什么都懒得回应,可一关屏幕就哭闹不止,邻居都打趣说 “你家孩子跟 iPad 长在一起了”。
直到有次带他去故宫,看到一群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在讲角楼的故事,天天居然追着听了半小时,还问 “屋顶上的小兽晚上会不会下来散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不是不爱历史,而是枯燥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根本抓不住他们的注意力。
全息影像里的故宫,历史会 “走路”
第一次用 DeepSeek 全息投影时,我选了 “故宫太和殿” 的场景。当投影仪在房间白墙上投出光影,天天突然 “哇” 地叫出声 —— 原本空荡荡的墙面,竟然 “立” 起了一座金灿灿的宫殿,朱红的柱子、琉璃瓦的屋顶,连屋檐上的走兽都看得清清楚楚。更神奇的是,一个梳着双环髻、穿着绿罗裙的 “宫女” 从殿门里走出来,手里还端着个托盘,“小公子好,我是负责打扫太和殿的宫女婉儿,要不要跟我一起看看皇帝上朝的地方?”
那天晚上,天天破天荒没提看动画片的事。跟着 “婉儿” 参观时,他伸手去摸虚拟的龙椅,指尖穿过光影时咯咯直笑;听到 “婉儿” 说 “这根柱子要八个人才能抱得住”,立刻拉着我和他爸爸一起比划;讲到 “正大光明” 匾额时,“婉儿” 突然把字拆开,一点一横都变成了小动画:“‘正’字就像一个人站得笔直,提醒皇帝要公正待人哦。” 天天跟着在空中比划,嘴里念叨着 “我也要做正直的小公子”。
以前讲半小时历史就像打仗,现在他能追着 “婉儿” 问个不停。“为什么屋顶是黄色的?”“宫女姐姐住在哪里呀?”“这些金砖真的是金子做的吗?” 而 “婉儿” 总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解释,比如把琉璃瓦比作 “皇帝戴的安全帽,又漂亮又结实”,把金水桥说成 “故宫里的彩虹桥,只有重要日子才能走”。那些曾经觉得晦涩的知识,突然变得像动画片一样有趣。
互动式体验,孩子变成 “小探险家”
DeepSeek 最妙的不是让历史 “看得见”,而是让孩子能 “摸得着”。“婉儿” 讲完太和殿,突然说:“小公子要不要试试给狮子点睛?” 墙上立刻出现了一对石狮子的虚影,天天伸手一点,狮子的眼睛居然亮了起来,还晃了晃脑袋。“这叫‘画龙点睛’,以前的人觉得这样能让狮子更有精神。” 看着孩子兴奋地拍手,我才发现,当学习变成能参与的游戏,孩子的专注度会提升这么多。
有次体验 “古代服饰” 场景,“婉儿” 拿出好几套虚拟的汉服,“小公子想试试穿龙袍还是蟒袍?” 天天选了明黄色的龙袍,虚影 “穿” 在身上时,他挺着小胸脯来回踱步,“我现在是皇帝啦,妈妈要叫我陛下!”“婉儿” 趁机说:“皇帝每天要读很多书哦,小陛下要不要先认识一下‘书’字?” 他立刻点头,跟着虚影学写甲骨文的 “书”,那认真的样子,比看动画片时专注十倍。
还有 “节气” 互动游戏,到了 “清明” 那天,“婉儿” 会带着天天 “种” 虚拟的柳树,边种边说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讲到 “端午” 时,虚影里飘出粽子的香气(其实是配套的香薰),“婉儿” 教他系五彩绳,说 “这样能赶走小妖怪”。现在家里的节气绘本,天天都会主动翻出来看,还说 “要看看婉儿讲的对不对”。
从虚拟到现实,知识会 “发芽”
用了不到两周,我发现天天的变化不止是不沉迷 iPad 了。周末去公园,他指着亭子的飞檐说:“妈妈,这个角跟太和殿的一样,有翘起来的尾巴!” 看到奶奶绣的龙凤图案,会念叨 “龙是男生,凤是女生,它们是好朋友”。有次幼儿园布置手工作业,他居然自己画了个故宫角楼,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宫女,说 “这是婉儿姐姐”。
这其实是 DeepSeek 的 “虚实联动” 功能在起作用。每次全息体验结束后,工具会推荐简单的手工或小游戏,比如用彩纸折角楼、用黏土捏屋脊走兽。天天最喜欢玩 “找不同”—— 把绘本上的故宫图片和全息影像对比,找出哪里画得不一样。这种从虚拟场景到现实观察的过渡,让知识不再停留在屏幕上,而是真正钻进了孩子心里。
昨天晚上,“婉儿” 讲完 “郑和下西洋” 的故事,天天突然说:“妈妈,我们明天去图书馆好不好?我想看看真的宝船是什么样的。” 看着他眼里闪烁的光,我突然明白,当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互动、能触摸、能对话的朋友时,孩子自然会主动追着知识跑。
现在每天傍晚,邻居都会听见我家传来 “婉儿姐姐”“这个我知道” 的声音。有次楼上的阿姨来借酱油,看到天天对着墙面鞠躬,笑着说 “你家这是把故宫搬来了?” 我笑着点头,心里却在想:或许我们搬来的不只是故宫,更是让孩子主动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如果你家也有个沉迷电子设备的小不点,不妨试试让历史 “走” 出来。也许过不了多久,你也会像我一样,在逛博物馆时被孩子拉住:“妈妈快看,这个鼎跟婉儿讲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