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usermenu
  • 发布文章
  • 消息中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原创

AI学会“碳中和思考”: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千卡集群利用率冲至98%,废热变温泉能源

2025-08-15 10:30:50
0
0
“集群利用率 98.7%,废热回收系统水温稳定在 42 度!” 当监控屏上的数字定格时,数据中心的工程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眼前这个由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千卡集群,正通过天翼云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上演着一场 “碳中和魔法”—— 原本闲置的算力被精准激活,散热产生的废热通过管道输送到三公里外的温泉度假村,成了源源不断的热能来源。这种让 AI 主动 “思考” 节能路径的技术,不仅让集群利用率创下行业新高,更让每一度电都发挥出双倍价值。
一年前,这里的千卡集群还在经历 “冰火两重天”。训练大模型时,部分服务器满载运行到机身发烫,而旁边的机器却因任务分配不均处于闲置状态,整体利用率始终徘徊在 60% 左右。能源主管老陈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直叹气:“最夸张的时候,一半机器在‘空转’,散热系统还得跟着满负荷运转,相当于扔了半箱油还踩着刹车开车。” 更让他心疼的是那些白白流失的热量,服务器排风口的温度常年维持在 55 度以上,却只能通过冷却塔变成水汽排到空中。
当时团队正在训练一个多模态大模型,需要调用整个千卡集群连续工作 20 天。老陈算了笔账:集群总功率 3000 千瓦,按 60% 的利用率算,每天有 1200 千瓦的算力在 “睡大觉”,相当于每天浪费 2.88 万度电,足够一个小区用一个月。“不是算力不够,是分配得太笨,” 他在节能会议上拍着桌子,“再不想办法,我们训练模型的碳足迹都能赶上一家小工厂了。”
转机出现在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的落地测试。当工程师演示 AI 能自主判断哪些算力资源该激活、哪些可休眠时,老陈起初以为是 “噱头”:“机器哪有这么聪明?” 直到第一周数据出来 —— 集群利用率从 62% 跃升至 91%,他才真正坐不住了。

让 AI 精打细算:算力资源的 “智能管家”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的核心,是给 AI 装上 “碳中和大脑”。它能实时分析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像调度员一样给每台服务器分配精准的任务量,避免 “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的浪费。
传统训练模式就像用大瓢给小花浇水,不管模型是否需要,总会占用整组服务器的算力。而稀疏训练技术能让 AI “看透” 模型的参数活跃度 —— 比如训练图像识别模块时,它会发现 80% 的算力集中在特征提取层,而分类层只需 20% 的资源,于是自动让闲置的 80% 算力转入休眠,只保留必要的运行功率。“就像给模型训练做‘微创手术’,精准使用每一份算力,” 工程师小李展示着实时监控界面,不同颜色的服务器图标代表不同负载状态,红色的满载节点和绿色的休眠节点错落分布,“以前是整栋楼开灯,现在是哪个房间有人就开哪盏灯。”
更智能的是动态调整能力。当模型进入参数微调阶段,算力需求下降 30%,技术会自动将多余的服务器切换到轻量任务模式,比如处理数据预处理或模型压缩工作。老陈做过对比测试:训练同一个金融大模型,传统方法需要 1000 台服务器全负荷运行 10 天,而稀疏训练技术只用 700 台就能完成,中间还穿插利用闲置算力处理了 30 万条数据清洗任务。“相当于一趟车拉了两趟货,” 他竖着大拇指,“这才是真的会过日子。”

98% 利用率背后:从浪费到极致利用的跨越

连续三个月的实测显示,启用稀疏训练技术后,千卡集群的平均利用率稳定在 98% 以上,这意味着几乎没有算力被闲置。这个数字在行业内堪称奇迹 —— 传统千卡集群能达到 70% 的利用率就已属优秀,而 DeepSeek 直接将天花板抬高了近 30 个百分点。
利用率的提升带来了惊人的节能效果。按全年 365 天计算,原本需要消耗 1000 万度电的训练任务,现在只需 650 万度就能完成,节省的 350 万度电足够支撑一条地铁线路跑一个月。更重要的是,算力效率的提升让模型训练周期缩短了 25%,以前需要 20 天的项目现在 15 天就能完成,间接减少了 40% 的能源消耗。
“以前总说‘算力不够要加机器’,现在才发现是没把现有机器用好,” 老陈翻着近半年的电费单,同比下降的曲线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光这一项技术,每年就能给中心省出一套新的冷却系统钱。”

废热变温泉:数据中心的 “能源二次革命”

稀疏训练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算力利用率的提升,更让废热回收成为可能。以前服务器负载不均,散热温度忽高忽低,回收的热量难以稳定利用;现在 98% 的利用率让散热系统输出的温度始终维持在 50-60 度,正好满足温泉加热的需求。
在工程师的设计下,服务器机房的散热管道被连接到一个热交换装置,通过特殊介质吸收废热,再传递到保温水箱。处理后的热水温度控制在 45 度左右,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附近的温泉度假村。度假村经理算了笔账:以前每天需要烧 3 吨煤加热温泉,现在接入数据中心的废热后,每月能节省 10 万元燃料费,还减少了 80 吨二氧化碳排放。“客人都说这温泉水更‘天然’,其实是数据中心的‘智慧温度’,” 经理笑着说,周末带孩子来体验 “科技温泉” 的家庭排起了长队。
更巧妙的是,废热回收系统还能反哺数据中心。冬季时,经过热交换的冷空气被送回机房辅助降温,减少了空调系统的负荷;夏季则将多余热量用于度假村的泳池加热,形成闭环循环。老陈指着能源流向图:“一度电在服务器里‘工作’一次,到温泉里又‘温暖’一次,等于花一份钱买了两份服务。”

AI 的碳中和思考:不止于节能,更是理念革新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让 AI 从 “能源消耗者” 变成 “节能参与者”。它会记录每次训练的能耗数据,分析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甚至能给工程师提出建议 —— 比如 “周二上午 10 点电网负荷较低,建议安排高耗能训练任务”“某模型的卷积层可压缩 20% 参数,预计节省 15% 算力”。
这种 “思考能力” 正在改变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营模式。以前节能靠人工制定规则,现在 AI 能自主学习最优策略。上个月,系统发现某类模型在夜间训练时,内存占用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于是自动调整了内存分配算法,让单台服务器的能耗再降 8%。“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让 AI 理解了‘碳中和’的意义,” 小李感慨道,“它在训练模型的同时,也在训练自己更高效地使用能源。”
现在,数据中心的外墙多了一块实时更新的 “碳中和仪表盘”,上面显示着当天的算力利用率、废热回收量和碳减排量。每当有访客来参观,老陈都会指着 98% 的利用率数字说:“最高级的节能不是少用,而是用好每一份资源。” 远处的温泉池里,孩子们在嬉戏,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温暖的泉水里,藏着 AI 对绿色未来的思考。
当天翼云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普及开来,也许未来的 AI 不仅能处理数据,更能成为地球的 “节能管家”。毕竟,真正的智能,不仅要计算效率,更要计算对世界的责任。
0条评论
0 / 1000
天选之人
364文章数
1粉丝数
天选之人
364 文章 | 1 粉丝
原创

AI学会“碳中和思考”: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千卡集群利用率冲至98%,废热变温泉能源

2025-08-15 10:30:50
0
0
“集群利用率 98.7%,废热回收系统水温稳定在 42 度!” 当监控屏上的数字定格时,数据中心的工程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眼前这个由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千卡集群,正通过天翼云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上演着一场 “碳中和魔法”—— 原本闲置的算力被精准激活,散热产生的废热通过管道输送到三公里外的温泉度假村,成了源源不断的热能来源。这种让 AI 主动 “思考” 节能路径的技术,不仅让集群利用率创下行业新高,更让每一度电都发挥出双倍价值。
一年前,这里的千卡集群还在经历 “冰火两重天”。训练大模型时,部分服务器满载运行到机身发烫,而旁边的机器却因任务分配不均处于闲置状态,整体利用率始终徘徊在 60% 左右。能源主管老陈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直叹气:“最夸张的时候,一半机器在‘空转’,散热系统还得跟着满负荷运转,相当于扔了半箱油还踩着刹车开车。” 更让他心疼的是那些白白流失的热量,服务器排风口的温度常年维持在 55 度以上,却只能通过冷却塔变成水汽排到空中。
当时团队正在训练一个多模态大模型,需要调用整个千卡集群连续工作 20 天。老陈算了笔账:集群总功率 3000 千瓦,按 60% 的利用率算,每天有 1200 千瓦的算力在 “睡大觉”,相当于每天浪费 2.88 万度电,足够一个小区用一个月。“不是算力不够,是分配得太笨,” 他在节能会议上拍着桌子,“再不想办法,我们训练模型的碳足迹都能赶上一家小工厂了。”
转机出现在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的落地测试。当工程师演示 AI 能自主判断哪些算力资源该激活、哪些可休眠时,老陈起初以为是 “噱头”:“机器哪有这么聪明?” 直到第一周数据出来 —— 集群利用率从 62% 跃升至 91%,他才真正坐不住了。

让 AI 精打细算:算力资源的 “智能管家”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的核心,是给 AI 装上 “碳中和大脑”。它能实时分析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像调度员一样给每台服务器分配精准的任务量,避免 “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的浪费。
传统训练模式就像用大瓢给小花浇水,不管模型是否需要,总会占用整组服务器的算力。而稀疏训练技术能让 AI “看透” 模型的参数活跃度 —— 比如训练图像识别模块时,它会发现 80% 的算力集中在特征提取层,而分类层只需 20% 的资源,于是自动让闲置的 80% 算力转入休眠,只保留必要的运行功率。“就像给模型训练做‘微创手术’,精准使用每一份算力,” 工程师小李展示着实时监控界面,不同颜色的服务器图标代表不同负载状态,红色的满载节点和绿色的休眠节点错落分布,“以前是整栋楼开灯,现在是哪个房间有人就开哪盏灯。”
更智能的是动态调整能力。当模型进入参数微调阶段,算力需求下降 30%,技术会自动将多余的服务器切换到轻量任务模式,比如处理数据预处理或模型压缩工作。老陈做过对比测试:训练同一个金融大模型,传统方法需要 1000 台服务器全负荷运行 10 天,而稀疏训练技术只用 700 台就能完成,中间还穿插利用闲置算力处理了 30 万条数据清洗任务。“相当于一趟车拉了两趟货,” 他竖着大拇指,“这才是真的会过日子。”

98% 利用率背后:从浪费到极致利用的跨越

连续三个月的实测显示,启用稀疏训练技术后,千卡集群的平均利用率稳定在 98% 以上,这意味着几乎没有算力被闲置。这个数字在行业内堪称奇迹 —— 传统千卡集群能达到 70% 的利用率就已属优秀,而 DeepSeek 直接将天花板抬高了近 30 个百分点。
利用率的提升带来了惊人的节能效果。按全年 365 天计算,原本需要消耗 1000 万度电的训练任务,现在只需 650 万度就能完成,节省的 350 万度电足够支撑一条地铁线路跑一个月。更重要的是,算力效率的提升让模型训练周期缩短了 25%,以前需要 20 天的项目现在 15 天就能完成,间接减少了 40% 的能源消耗。
“以前总说‘算力不够要加机器’,现在才发现是没把现有机器用好,” 老陈翻着近半年的电费单,同比下降的曲线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光这一项技术,每年就能给中心省出一套新的冷却系统钱。”

废热变温泉:数据中心的 “能源二次革命”

稀疏训练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算力利用率的提升,更让废热回收成为可能。以前服务器负载不均,散热温度忽高忽低,回收的热量难以稳定利用;现在 98% 的利用率让散热系统输出的温度始终维持在 50-60 度,正好满足温泉加热的需求。
在工程师的设计下,服务器机房的散热管道被连接到一个热交换装置,通过特殊介质吸收废热,再传递到保温水箱。处理后的热水温度控制在 45 度左右,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附近的温泉度假村。度假村经理算了笔账:以前每天需要烧 3 吨煤加热温泉,现在接入数据中心的废热后,每月能节省 10 万元燃料费,还减少了 80 吨二氧化碳排放。“客人都说这温泉水更‘天然’,其实是数据中心的‘智慧温度’,” 经理笑着说,周末带孩子来体验 “科技温泉” 的家庭排起了长队。
更巧妙的是,废热回收系统还能反哺数据中心。冬季时,经过热交换的冷空气被送回机房辅助降温,减少了空调系统的负荷;夏季则将多余热量用于度假村的泳池加热,形成闭环循环。老陈指着能源流向图:“一度电在服务器里‘工作’一次,到温泉里又‘温暖’一次,等于花一份钱买了两份服务。”

AI 的碳中和思考:不止于节能,更是理念革新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让 AI 从 “能源消耗者” 变成 “节能参与者”。它会记录每次训练的能耗数据,分析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甚至能给工程师提出建议 —— 比如 “周二上午 10 点电网负荷较低,建议安排高耗能训练任务”“某模型的卷积层可压缩 20% 参数,预计节省 15% 算力”。
这种 “思考能力” 正在改变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营模式。以前节能靠人工制定规则,现在 AI 能自主学习最优策略。上个月,系统发现某类模型在夜间训练时,内存占用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于是自动调整了内存分配算法,让单台服务器的能耗再降 8%。“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让 AI 理解了‘碳中和’的意义,” 小李感慨道,“它在训练模型的同时,也在训练自己更高效地使用能源。”
现在,数据中心的外墙多了一块实时更新的 “碳中和仪表盘”,上面显示着当天的算力利用率、废热回收量和碳减排量。每当有访客来参观,老陈都会指着 98% 的利用率数字说:“最高级的节能不是少用,而是用好每一份资源。” 远处的温泉池里,孩子们在嬉戏,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温暖的泉水里,藏着 AI 对绿色未来的思考。
当天翼云 DeepSeek 稀疏训练技术普及开来,也许未来的 AI 不仅能处理数据,更能成为地球的 “节能管家”。毕竟,真正的智能,不仅要计算效率,更要计算对世界的责任。
文章来自个人专栏
文章 | 订阅
0条评论
0 / 1000
请输入你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