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usermenu
  • 发布文章
  • 消息中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原创

金融行业灾备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3-05-29 06:38:25
136
0

中国灾备行业市场概况

灾备产品销售结构

灾备产品形态主要包含硬件,软件,服务三种。

软件产品是指针对应用或者系统的容灾备份系统,包括,迁移,备份,容灾恢复等。

硬件产品是指将灾备软件固化至硬件终端中,以硬件产品形态提供给客户。比如备份一体机。

服务产品是指灾备厂商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专业的灾备咨询,建议,规划方案等灾备解决方案服务。

灾备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灾备市场规模(仅指以上三种形态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329亿元。目前中国容灾市场的应用呈现出较强的行业特性,其中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客户是目前容灾市场最大的收入贡献者,占市场容量近42.1%。随着金融行业对于风险控制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这一格局还将延续。

灾备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灾备行业参与者包括传统灾备厂商和云服务企业等竞争主体,其中传统灾备厂商在市场服务器能力,资源厚度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传统灾备厂商包括以软件产品为主的英方软件,数腾软件,鼎甲软件,爱数等灾备软件公司,以及以IBM,华为,新华三,深信服为代表的ICT融合厂商。

 

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挑战

金融行业由于业务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行业,在业务连续性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 监管政策要求严格,
  • 商业银行应于取得金融许可证后两年内,设立生产中心;生产中心设立后两年内,设立灾备中心。
  • 总资产规模一千亿元人民币以上且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商业银行,及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应设立异地模式灾备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应达到《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中定义的灾难恢复等级第5级(含)以上;
  •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组织一次自评估。
  • 金融业务关系国计民生,需要保证24小时业务连续不间断。
  • 由于金融业务复杂性,在流程管控,运维管理中的存在巨大的人为风险。
  • 面对火灾,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风险。

金融行业灾备建设现状

大型金融机构,如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业务连续性体系:

管理方面已建立了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且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辅助工具,一方面规范了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

技术方面大型金融机构灾备建设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主备方式,灾备与生产融合(双活/多活),灾备与云融合。多数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了两地三中心的容灾建设。其中后两种模式需要针对应用架构和IT基础架构做大的实质性的改动,这两项工作仍在持续改进中。

中小金融机构比如城商行,农信社等,业务连续性成熟度依然较低

管理方面

业务部门缺乏参与意识,而信息科技部门过多地承担了本应由业务部门完成的工作;

  • 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缺位,业务条线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方法、流程、制度缺失;
  • 员工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度亟需提高;

在技术方面

  • 灾备技术架构从传统的“主备”向“灾备与生产的融合(双活/多活)”方向的演进刚刚起步
  • 中小银行在资金投入、人员数量、人员素质、技术经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在一次性跨越两个阶段时显得底气不足
  • 中小银行在战略意识上相对保守,倾向于追随大行,缺乏追平甚至部分超越的意识和自信

金融行业灾备建设趋势

技术层面

  • 灾备与生产的融合

利用双活/多活技术实现“灾备与生产的融合”,充分利用灾备资源,将生产业务多中心运行,提高灾难恢复成功率和业务执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 灾备与云的融合

将灾备领域的能力诉求(双活/多活、自动化灾难恢复、自动化轮换生产)与云计算所倡导的新数据中心能力诉求(业务系统自动化跨中心部署、业务系统跨中心弹性伸缩)统一并融合为一体。

  • 灾备与信创的融合

在国产化的背景下,信创将成为未来几年金融数据中心建设的主旋律。在金融灾备建设

中,必须考虑信创环境下的业务连续性问题。

  • 分布式多活容灾

在金融互联网化,国产化,敏捷化,数字化转型多重因素下,分布式、多活容灾,将成为头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的重要的数字化进程。

市场与管理层面

  • 中小金融机构灾备需求增长明显

中小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在新一轮做强、做大、向全国性银行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的运营风险、操作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他们深刻意识到灾备建设对于持续运营业务,提升抗风险的能力,再造竞争优势的推动作用。在保险、证券等行业也具有相同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开始进行灾备体系建设。

  • 管理体系化、工具化

只有建立起能够有效运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动态变化的灾备系统以及应急预案具备长期持续的有效性,才能确保在未来某一未知灾难时刻完成灾难恢复任务;同时必须建立起实用的辅助工具体系,提高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

0条评论
0 / 1000
不耕田的牛
3文章数
0粉丝数
不耕田的牛
3 文章 | 0 粉丝
不耕田的牛
3文章数
0粉丝数
不耕田的牛
3 文章 | 0 粉丝
原创

金融行业灾备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3-05-29 06:38:25
136
0

中国灾备行业市场概况

灾备产品销售结构

灾备产品形态主要包含硬件,软件,服务三种。

软件产品是指针对应用或者系统的容灾备份系统,包括,迁移,备份,容灾恢复等。

硬件产品是指将灾备软件固化至硬件终端中,以硬件产品形态提供给客户。比如备份一体机。

服务产品是指灾备厂商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专业的灾备咨询,建议,规划方案等灾备解决方案服务。

灾备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灾备市场规模(仅指以上三种形态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329亿元。目前中国容灾市场的应用呈现出较强的行业特性,其中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客户是目前容灾市场最大的收入贡献者,占市场容量近42.1%。随着金融行业对于风险控制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这一格局还将延续。

灾备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灾备行业参与者包括传统灾备厂商和云服务企业等竞争主体,其中传统灾备厂商在市场服务器能力,资源厚度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传统灾备厂商包括以软件产品为主的英方软件,数腾软件,鼎甲软件,爱数等灾备软件公司,以及以IBM,华为,新华三,深信服为代表的ICT融合厂商。

 

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挑战

金融行业由于业务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行业,在业务连续性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 监管政策要求严格,
  • 商业银行应于取得金融许可证后两年内,设立生产中心;生产中心设立后两年内,设立灾备中心。
  • 总资产规模一千亿元人民币以上且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商业银行,及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应设立异地模式灾备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应达到《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中定义的灾难恢复等级第5级(含)以上;
  •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组织一次自评估。
  • 金融业务关系国计民生,需要保证24小时业务连续不间断。
  • 由于金融业务复杂性,在流程管控,运维管理中的存在巨大的人为风险。
  • 面对火灾,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风险。

金融行业灾备建设现状

大型金融机构,如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业务连续性体系:

管理方面已建立了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且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辅助工具,一方面规范了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

技术方面大型金融机构灾备建设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主备方式,灾备与生产融合(双活/多活),灾备与云融合。多数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了两地三中心的容灾建设。其中后两种模式需要针对应用架构和IT基础架构做大的实质性的改动,这两项工作仍在持续改进中。

中小金融机构比如城商行,农信社等,业务连续性成熟度依然较低

管理方面

业务部门缺乏参与意识,而信息科技部门过多地承担了本应由业务部门完成的工作;

  • 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缺位,业务条线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方法、流程、制度缺失;
  • 员工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度亟需提高;

在技术方面

  • 灾备技术架构从传统的“主备”向“灾备与生产的融合(双活/多活)”方向的演进刚刚起步
  • 中小银行在资金投入、人员数量、人员素质、技术经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在一次性跨越两个阶段时显得底气不足
  • 中小银行在战略意识上相对保守,倾向于追随大行,缺乏追平甚至部分超越的意识和自信

金融行业灾备建设趋势

技术层面

  • 灾备与生产的融合

利用双活/多活技术实现“灾备与生产的融合”,充分利用灾备资源,将生产业务多中心运行,提高灾难恢复成功率和业务执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 灾备与云的融合

将灾备领域的能力诉求(双活/多活、自动化灾难恢复、自动化轮换生产)与云计算所倡导的新数据中心能力诉求(业务系统自动化跨中心部署、业务系统跨中心弹性伸缩)统一并融合为一体。

  • 灾备与信创的融合

在国产化的背景下,信创将成为未来几年金融数据中心建设的主旋律。在金融灾备建设

中,必须考虑信创环境下的业务连续性问题。

  • 分布式多活容灾

在金融互联网化,国产化,敏捷化,数字化转型多重因素下,分布式、多活容灾,将成为头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的重要的数字化进程。

市场与管理层面

  • 中小金融机构灾备需求增长明显

中小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在新一轮做强、做大、向全国性银行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的运营风险、操作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他们深刻意识到灾备建设对于持续运营业务,提升抗风险的能力,再造竞争优势的推动作用。在保险、证券等行业也具有相同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开始进行灾备体系建设。

  • 管理体系化、工具化

只有建立起能够有效运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动态变化的灾备系统以及应急预案具备长期持续的有效性,才能确保在未来某一未知灾难时刻完成灾难恢复任务;同时必须建立起实用的辅助工具体系,提高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

文章来自个人专栏
文章 | 订阅
0条评论
0 / 1000
请输入你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