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的当下,云计算已成为驱动创新与效率的核心引擎。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挑战亦呈指数级增长:攻击手段持续进化、攻击面急剧扩大、破坏性后果愈发严重。尤其对于承着核心业务与敏感数据的企业而言,构建一套能有效抵御复杂威胁、实现主动防御的安全体系,已非选项,而是刚需。传统的安全方案往往存在“单点防御、静态策略、响应滞后、协同困难”等痼疾,难以应对如高级持续性威胁(APT)、零日漏洞利用、大规模勒索攻击等新型风险。天翼云深谙此道,其倾力打造的“立体防御”安全架构,正是以动态感知、协同响应、多层防护为核心支柱,通过一体化设计,为企业筑起智能、敏捷、坚固的数字安全防线。
一、 破局之道:从静态防御到立体防御的范式转变
传统安全模型常被诟病为“马奇诺防线”——看似坚固,却可能被绕过或重点突破。其痛点集中体现在:
-
信息孤岛,盲区丛生: 各类安全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终端防护等)运行,数据互不相通,缺乏全局视野。攻击者利用此弱点,实施横向移动时难以被及时发现。
-
响应滞后,处置低效: 威胁检测到响应处置往往依赖人工分析、手动操作,流程冗长。面对快速传播的勒索软件或自动化攻击,宝贵的“黄金响应时间”被浪费。
-
防护单薄,纵深不足: 依赖单一或少数几层防护,一旦被突破,核心资产即暴露无遗。缺乏层层设卡、层层阻击的纵深防御能力。
-
策略僵化,难以适变: 安全策略配置后长期不变,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和攻击手法,导致防护效果随时间递减。
天翼云立体防御架构的核心理念,正是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三个关键转变: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与防御;从单点防护转向全局协同联动;从面防护转向纵深立体防护。
二、 核心支柱解析:动态感知、协同响应与多层防护的一体化
天翼云立体防御架构并非安全产品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精密的顶层设计和深度集成,实现三大核心能力的有机融合与闭环运行:
-
动态感知: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威胁“雷达网”
-
全网威胁情报融合: 整合天翼云自有海量安全数据、全球开源与商业威胁情报源、行业共享情报,形成覆盖广、质量高、更新快的威胁情报库。这为识别已知恶意IP、域名、文件哈希、攻击模式提供了坚实基础。
-
AI驱动的异常行为分析: 这是动态感知的核心引擎。利用机器学习和行为分析技术,持续学习用户、设备、应用、网络的正常行为基线。通过实时比对流量、访问日志、系统调用、用户操作等海量数据,精准识别偏离基线的异常活动(如异常登录、敏感数据异常访问、内部横向、命令与控制通信等),有效捕捉未知威胁和潜伏的APT活动。例如,对制造业OT环境中的工控协议进行深度解析,识别异常指令序列。
-
端点深度可见性: 在主机/虚拟机/容器层面部署轻量级探针,收集详细的进程、文件、注册表、网络连接等运行时信息,结合EDR技术,提供主机侧的深度威胁检测和取证能力。
-
全流量深度检测: 在网络关键节点部署高性能探针,实现网络流量的全量采集与深度包解析(DPI),结合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Web应用防火墙(WAF)等能力,识别应用层攻击、恶意软件传播、数据泄露等行为。
-
-
协同响应:打造智能高效的“安全中枢神经系统”
-
统一安全运营中心: 作为架构的“大脑”,汇聚来自动态感知层所有组件的数据和告警。利用关联分析引擎,将看似孤立的告警事件关联起来,还原攻击链全貌,消除告警风暴,精准定位真实威胁。
-
自动化编排与响应: 基于预设的剧本(Playbook),自动化执行常见的响应动作。例如:
-
检测到恶意IP攻击:自动联动边界防火墙/云原生防火墙(如安全组)进行封禁。
-
发现主机感染恶意软件:自动隔离受感染主机、阻断其网络通信、触发EDR进行查杀。
-
识别到异常数据外传:自动阻断外联连接、冻结相关账户、通知管理员。
-
收到漏洞情报:自动受影响资产、生成修复工单或触发虚拟补丁。
-
-
策略统一管理与下发: 通过统一台,集中管理防火墙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主机安全策略等。确保策略的一致性、合规性,并能根据威胁态势和业务需求快速调整、一键下发。
-
跨组件高效联动: 打破产品壁垒,实现网络防火墙、WAF、主机安全、数据安全等组件间的无缝信息共享与指令互通。例如,WAF检测到针对特定应用的攻击,可将攻击特征同步给网络层防火墙,在更外层进行拦截;主机安全发现失陷主机,可通知微隔离控制器限制其网络访问范围。
-
-
多层防护:构筑纵深防御的“立体堡垒”
-
边界防护层: 作为第一道防线,部署云原生防火墙/下一代防火墙(NGFW)、DDoS高防,提供基于IP、端口、协议的访问控制,抵御大规模流量型攻击和网络层探测。
-
网络防护层:
-
东西向流量控制: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微隔离技术,实现云内虚拟机、容器、服务之间的精细化访问控制,严格遵循最小权限原则,有效遏制攻击者在云环境内部的横向移动。
-
入侵检测与防御: 在网络关键路径部署IDS/IPS,实时检测并阻断利用已知漏洞的网络攻击、恶意、暴力破解等行为。
-
-
主机防护层:
-
主机加固与漏洞管理: 提供基线检查、漏洞与修复建议/自动修复(需授权)、配置加固等功能,降低主机被利用的风险。
-
端点检测与响应: 实时监控主机进程、文件、注册表、网络活动,利用行为分析和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发现高级威胁并提供响应处置能力(隔离、查杀、取证)。
-
-
应用防护层:
-
Web应用防火墙: 深度解析HTTP/HTTPS流量,防御OWASP Top 10等常见Web攻击(如SQL注入、XSS跨站脚本、命令注入、CC攻击),保护Web应用和API接口安全。
-
API安全网关: 提供针对API的认证、授权、访问控制、流量管理、敏感数据脱敏等保护。
-
-
数据安全层: 作为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
数据加密: 提供存储加密(静态)、传输加密(动态)、数据库透明加密等,确保数据机密性。支持客户自持密钥。
-
数据访问控制与审计: 精细化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结合数据库审计、文件操作审计等,记录所有敏感数据的访问操作,满足合规要求。
-
数据泄露防护: 基于内容识别技术,监控网络出口和终端,防止敏感数据(如设计图纸、客户信息)的非授权外泄。
-
-
三、 架构价值与落地实践:以制造业场景为例
某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将核心设计系统、供应链协同台部署于天翼云。其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包括:OT与IT网络融合带来的攻击面扩大;核心设计图纸面临窃取风险;全球供应链伙伴接入带来安全管控复杂度提升。
应用天翼云立体防御架构后:
-
动态感知显威: AI行为分析引擎成功捕捉到研发部门一台主机向未知外部服务器发送加密小包数据的异常行为(基线偏离),结合威胁情报确认为APT组织C&C通信特征,实现早期预警。
-
协同响应闭环: 安全运营中心立即启动响应剧本:自动隔离该主机、阻断其所有网络连接、冻结关联账号、通知安全团队进行深度取证。整个过程在3分钟内完成,有效遏制了攻击蔓延和数据窃取。
-
多层防护生效: 攻击者尝试利用供应链协同台的漏洞进行渗透时,被应用层的WAF精准拦截(SQL注入攻击);在内部横向移动时,被网络层的微隔离策略严格限制,无法访问核心设计系统所在网段。边界的高防系统成功抵御了针对协同台的大规模DDoS攻击。
-
统一管理提效: 企业通过统一的安全控制台,清晰掌握全局安全态势,统一管理数百台云主机和网络设备的安全策略,审计日志集中存储分析,显著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和合规水。
四、 结语:立体防御,护航智能未来
网络安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攻防对抗。天翼云的安全立体防御架构,以其动态感知的敏锐性、协同响应的敏捷性、多层防护的坚韧性,构建了一套适应云时代复杂威胁环境的安全新范式。它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方案,更是一种安全运营理念的实践——将安全能力深度融入云基础设施,实现从被动救火到主动疫、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协同的跃迁。
对于正在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制造业而言,选择具备大内生安全能力的云台,意味着为数字化的核心资产和业务流程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天翼云将持续深化在威胁情报、人工智能、自动化编排等领域的技术投入,不断演进其立体防御体系,赋能企业在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敏捷与创新的同时,无惧安全风险,自信拥抱智能未来。安全,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