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usermenu
  • 发布文章
  • 消息中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原创

从一个怀疑者到铁粉:我使用天翼云DeepSeek的心路历程

2025-09-03 10:23:15
0
0
初次听到同事推荐天翼云 DeepSeek 时,我心里满是怀疑。见过太多被吹得天花乱坠的 AI 工具,实际用起来却漏洞百出,要么理解不了复杂需求,要么输出内容敷衍潦草。抱着 “再试最后一个” 的心态开始接触,没想到短短半年,我就从最初的冷眼旁观,变成了逢人就夸的铁杆粉丝。这段心路历程,藏着太多从 “不信任” 到 “离不开” 的故事。

初见:带着偏见的试探

第一次打开 DeepSeek 界面,我甚至没认真看功能介绍,就带着预设的偏见开始 “找茬”。当时手头有份客户的需求文档,密密麻麻写了 5 页纸,我故意把文档丢给它,输入 “提炼核心需求,分点列出并给出 3 个解决方案”,心里盘算着 “要是敢漏一个关键点,就彻底删掉”。
等待的 30 秒里,我还在想 “肯定又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没想到结果出来时,我愣住了 —— 系统不仅精准提炼出 “需在 3 个月内完成系统迁移,保证数据零丢失,且不影响业务连续性” 等 5 个核心需求,给出的解决方案还考虑到了我们公司的技术栈特点,甚至提到 “可分批次迁移,先迁移非核心业务验证稳定性” 这种细节。
但我还是没放下戒心,又试了试代码生成功能。输入 “用 Java 写一个用户登录接口,包含密码加密和验证码校验”,生成的代码里,密码加密用了我们常用的 BCrypt 算法,验证码逻辑还加了过期时间判断。技术部的同事看了后说 “这代码能直接用”,我嘴上说着 “巧合而已”,心里却第一次泛起了动摇。

改观:关键时刻的 “救命” 体验

真正让我对 DeepSeek 改观的,是一次紧急项目。客户临时要求在第二天上午的评审会上,补充过去 3 年的业务数据对比分析,还得做成可视化图表。当时已经是晚上 8 点,手动整理至少要熬通宵,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散落的 Excel 表格全传给了 DeepSeek。
输入 “分析 2021-2023 年的销售额、客户数、复购率,生成年度对比图表,并用 100 字总结趋势”,没想到 10 分钟后,系统就输出了带折线图和柱状图的分析结果,总结里还点出 “2023 年 Q4 复购率下降 15%,与新客户增长放缓相关”。我只花了半小时调整格式,就完成了原本要通宵的工作。
评审会上,客户对数据呈现的专业性赞不绝口,领导也表扬我 “效率高”。散会后,我盯着 DeepSeek 的界面,第一次认真研究起它的功能 —— 原来除了文档处理和代码生成,它还能做合同审查、多语言翻译、创意 brainstorming。那天晚上,我把过去觉得 “鸡肋” 的功能挨个试了一遍,发现每个功能都藏着贴心的设计。

依赖:渗透日常的 “隐形助手”

从那以后,DeepSeek 开始悄悄渗透到我工作的方方面面。写周报时,我会把零散的工作记录丢给它整理;和客户沟通前,让它帮忙梳理对方的历史需求;甚至开会记笔记,也会用它自动提炼重点。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学习能力。刚开始用它处理我们行业的专业术语时,偶尔会翻译错,我纠正过两次 “ARPU 值是每用户平均收入” 后,它就再也没出过错。后来连我们公司内部的项目代号,它都能准确识别,比如输入 “分析 A13 项目的成本结构”,它会自动关联到 “智能客服系统开发项目” 的相关数据。
有次和国外客户视频会议,我忘了提前准备翻译,急中生智打开 DeepSeek 的实时翻译功能。客户说的英语实时转成中文,我用中文回应也能立刻翻译成英语,连客户都问 “你用的什么翻译工具,比我手机上的准多了”。会议结束后,系统还自动生成了带双语对照的会议纪要,省去了我整理的时间。

安利:忍不住分享的 “宝藏”

现在的我,成了 DeepSeek 的 “野生代言人”。部门新来的实习生抱怨合同审查太费时间,我教她用 DeepSeek 自动标注风险条款,她惊讶地说 “原来这么简单”;市场部的同事写不出活动文案,我让她试试 “生成 3 个六一儿童节促销活动的宣传语”,用系统给的 “让每个孩子的笑声,都有玩具相伴” 做了海报,效果出奇的好。
有次公司组织分享会,领导让大家推荐提高效率的工具,我抱着电脑上台,把 DeepSeek 的功能演示了一遍。从用它 5 分钟生成产品方案框架,到自动把 PPT 转换成演讲脚本,台下的同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变成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会后,至少有 10 个人来问我 “这工具怎么下载”。
我还发现,不同岗位的同事都能在 DeepSeek 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设计师用它找灵感,HR 用它筛选简历,连行政部都用它来规划年会流程。它就像个 “万能助手”,不管你是技术岗还是业务岗,都能从中受益。

现在:铁粉的 “理性” 认同

从怀疑到依赖,再到主动安利,我对 DeepSeek 的感情早已不是简单的 “好用”,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实力的认同。它从不搞弹窗广告,也没有复杂的会员体系,却在持续优化功能 —— 上个月发现它新增了 “长文档对比” 功能,这个我之前在反馈里提过的需求,居然真的被采纳了。
现在的我,会认真看它的更新日志,会在使用中发现新功能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会在朋友吐槽工作效率低时第一时间推荐它。有人说我 “太夸张”,但只有真正用过的人才知道,当一款工具能精准理解你的需求,能在你焦头烂额时伸出援手,能陪着你一起解决问题,很难不产生这样的感情。
从一个怀疑者到铁粉,这段心路历程里,藏着的不仅是对一款工具的认可,更是对 “技术以人为本” 的真切体会。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对 AI 工具充满戒心,不妨试试天翼云 DeepSeek——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和我一样,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一款 “宝藏” 工具。
 
0条评论
0 / 1000
天选之人
673文章数
1粉丝数
天选之人
673 文章 | 1 粉丝
原创

从一个怀疑者到铁粉:我使用天翼云DeepSeek的心路历程

2025-09-03 10:23:15
0
0
初次听到同事推荐天翼云 DeepSeek 时,我心里满是怀疑。见过太多被吹得天花乱坠的 AI 工具,实际用起来却漏洞百出,要么理解不了复杂需求,要么输出内容敷衍潦草。抱着 “再试最后一个” 的心态开始接触,没想到短短半年,我就从最初的冷眼旁观,变成了逢人就夸的铁杆粉丝。这段心路历程,藏着太多从 “不信任” 到 “离不开” 的故事。

初见:带着偏见的试探

第一次打开 DeepSeek 界面,我甚至没认真看功能介绍,就带着预设的偏见开始 “找茬”。当时手头有份客户的需求文档,密密麻麻写了 5 页纸,我故意把文档丢给它,输入 “提炼核心需求,分点列出并给出 3 个解决方案”,心里盘算着 “要是敢漏一个关键点,就彻底删掉”。
等待的 30 秒里,我还在想 “肯定又是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没想到结果出来时,我愣住了 —— 系统不仅精准提炼出 “需在 3 个月内完成系统迁移,保证数据零丢失,且不影响业务连续性” 等 5 个核心需求,给出的解决方案还考虑到了我们公司的技术栈特点,甚至提到 “可分批次迁移,先迁移非核心业务验证稳定性” 这种细节。
但我还是没放下戒心,又试了试代码生成功能。输入 “用 Java 写一个用户登录接口,包含密码加密和验证码校验”,生成的代码里,密码加密用了我们常用的 BCrypt 算法,验证码逻辑还加了过期时间判断。技术部的同事看了后说 “这代码能直接用”,我嘴上说着 “巧合而已”,心里却第一次泛起了动摇。

改观:关键时刻的 “救命” 体验

真正让我对 DeepSeek 改观的,是一次紧急项目。客户临时要求在第二天上午的评审会上,补充过去 3 年的业务数据对比分析,还得做成可视化图表。当时已经是晚上 8 点,手动整理至少要熬通宵,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散落的 Excel 表格全传给了 DeepSeek。
输入 “分析 2021-2023 年的销售额、客户数、复购率,生成年度对比图表,并用 100 字总结趋势”,没想到 10 分钟后,系统就输出了带折线图和柱状图的分析结果,总结里还点出 “2023 年 Q4 复购率下降 15%,与新客户增长放缓相关”。我只花了半小时调整格式,就完成了原本要通宵的工作。
评审会上,客户对数据呈现的专业性赞不绝口,领导也表扬我 “效率高”。散会后,我盯着 DeepSeek 的界面,第一次认真研究起它的功能 —— 原来除了文档处理和代码生成,它还能做合同审查、多语言翻译、创意 brainstorming。那天晚上,我把过去觉得 “鸡肋” 的功能挨个试了一遍,发现每个功能都藏着贴心的设计。

依赖:渗透日常的 “隐形助手”

从那以后,DeepSeek 开始悄悄渗透到我工作的方方面面。写周报时,我会把零散的工作记录丢给它整理;和客户沟通前,让它帮忙梳理对方的历史需求;甚至开会记笔记,也会用它自动提炼重点。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学习能力。刚开始用它处理我们行业的专业术语时,偶尔会翻译错,我纠正过两次 “ARPU 值是每用户平均收入” 后,它就再也没出过错。后来连我们公司内部的项目代号,它都能准确识别,比如输入 “分析 A13 项目的成本结构”,它会自动关联到 “智能客服系统开发项目” 的相关数据。
有次和国外客户视频会议,我忘了提前准备翻译,急中生智打开 DeepSeek 的实时翻译功能。客户说的英语实时转成中文,我用中文回应也能立刻翻译成英语,连客户都问 “你用的什么翻译工具,比我手机上的准多了”。会议结束后,系统还自动生成了带双语对照的会议纪要,省去了我整理的时间。

安利:忍不住分享的 “宝藏”

现在的我,成了 DeepSeek 的 “野生代言人”。部门新来的实习生抱怨合同审查太费时间,我教她用 DeepSeek 自动标注风险条款,她惊讶地说 “原来这么简单”;市场部的同事写不出活动文案,我让她试试 “生成 3 个六一儿童节促销活动的宣传语”,用系统给的 “让每个孩子的笑声,都有玩具相伴” 做了海报,效果出奇的好。
有次公司组织分享会,领导让大家推荐提高效率的工具,我抱着电脑上台,把 DeepSeek 的功能演示了一遍。从用它 5 分钟生成产品方案框架,到自动把 PPT 转换成演讲脚本,台下的同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变成了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会后,至少有 10 个人来问我 “这工具怎么下载”。
我还发现,不同岗位的同事都能在 DeepSeek 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设计师用它找灵感,HR 用它筛选简历,连行政部都用它来规划年会流程。它就像个 “万能助手”,不管你是技术岗还是业务岗,都能从中受益。

现在:铁粉的 “理性” 认同

从怀疑到依赖,再到主动安利,我对 DeepSeek 的感情早已不是简单的 “好用”,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实力的认同。它从不搞弹窗广告,也没有复杂的会员体系,却在持续优化功能 —— 上个月发现它新增了 “长文档对比” 功能,这个我之前在反馈里提过的需求,居然真的被采纳了。
现在的我,会认真看它的更新日志,会在使用中发现新功能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会在朋友吐槽工作效率低时第一时间推荐它。有人说我 “太夸张”,但只有真正用过的人才知道,当一款工具能精准理解你的需求,能在你焦头烂额时伸出援手,能陪着你一起解决问题,很难不产生这样的感情。
从一个怀疑者到铁粉,这段心路历程里,藏着的不仅是对一款工具的认可,更是对 “技术以人为本” 的真切体会。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对 AI 工具充满戒心,不妨试试天翼云 DeepSeek——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和我一样,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一款 “宝藏” 工具。
 
文章来自个人专栏
文章 | 订阅
0条评论
0 / 1000
请输入你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