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知攻击的防御困境:静态体系的 “被动挨打” 困局
数字化场景中,攻击手段正从 “已知特征攻击” 向 “未知变异攻击” 演进,传统防御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难以突破 “被攻击后才防御” 的被动局面。
特征库依赖导致防御滞后。传统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多基于已知攻击特征库进行拦截,而未知攻击(如零日漏洞利用、定制化恶意代码)无固定特征,往往能绕过特征检测直接渗透。例如,某企业的云服务器曾遭受针对新型供应链漏洞的攻击,由于特征库未收录该漏洞利用代码,攻击持续 6 小时后才被人工发现,导致核心数据被窃取。
攻击链隐蔽性加剧溯源难度。未知攻击常采用 “低频率、多阶段” 的渗透策略:先通过钓鱼邮件植入轻量后门,再长期潜伏收集信息,最后利用内部信任关系横向移动,整个过程可长达数月。传统防御多关注单点告警,缺乏对攻击链全链路的关联分析,难以识别 “正常行为掩盖下的异常”—— 如某攻击团伙通过员工的正常办公流量,分 12 个阶段逐步获取数据库权限,期间未触发任何单点告警。
防御策略静态化难以适配变异。攻击者会根据防御措施实时调整攻击手段,同一攻击家族在不同场景中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行为特征。例如,某勒索软件在 A 企业云环境中表现为加密数据库文件,在 B 企业中则伪装成备份程序窃取数据,静态防御策略(如固定规则拦截)无法覆盖其变异形态,导致防御效果持续衰减。
二、威胁猎杀体系:AI 驱动的 “主动寻敌” 机制
天翼云安全的威胁猎杀体系,打破传统 “被动等待告警” 模式,通过 AI 技术对云环境进行持续扫描与深度分析,主动发现潜伏的未知攻击,实现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的转变。
行为基线建模:构建 “正常” 与 “异常” 的清晰边界。基于无监督学习算法,系统对云主机、网络流量、用户操作等维度的行为数据进行建模,形成动态更新的 “正常行为基线”。例如,针对云服务器,基线会记录其常规 CPU 使用率(如白天 80%、夜间 30%)、网络连接对象(如固定 IP 段的数据库服务器)、进程启动规律(如每日凌晨 3 点运行备份程序);针对用户,基线会标记其常用登录终端、操作时段、访问数据范围。当某行为偏离基线(如服务器凌晨突发大量境外 IP 连接、用户非工作时段批量下载敏感文件),AI 会自动标记为可疑,触发深度分析。
攻击链关联分析:还原 “碎片化行为” 的完整图景。未知攻击的单点行为往往看似正常,但其组合却构成攻击链。天翼云安全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分散的日志数据(如登录日志、进程日志、流量日志)关联成 “实体 - 关系” 网络,AI 基于攻击链知识库(包含 2000 + 已知攻击路径)推理潜在威胁。例如,系统发现 “员工邮箱收到含恶意链接的邮件→该员工终端进程异常启动→终端向云服务器发起非授权访问→服务器内敏感文件被读取” 的行为链时,即使每个环节单独看无明显异常,AI 也能识别其符合 “钓鱼 - 植入 - 渗透 - 窃取” 的攻击逻辑,判定为未知攻击。
溯源与优先级排序:精准定位威胁源头。发现可疑行为后,AI 会自动追溯攻击源头:通过流量指纹识别攻击者的 IP 归属、工具特征;通过进程逆向分析恶意代码的编译信息、传播路径;通过用户操作日志确认是否存在内部疏忽。同时,基于受影响资产的重要性(如核心数据库、普通办公机)、攻击进展(如仅试探性扫描、已获取管理员权限),对威胁进行优先级排序,确保安全团队优先处置高风险攻击。实测显示,该体系对潜伏周期超过 30 天的未知攻击,平均发现时间从传统的 45 天缩短至 5 小时。
三、欺骗防御体系:AI 动态布设的 “数字陷阱”
欺骗防御通过构建与真实环境高度相似的虚假目标(如蜜罐、虚假数据、仿真服务),诱使攻击者主动暴露攻击意图与手段,为威胁猎杀提供关键线索,同时消耗攻击资源,阻止其渗透真实系统。天翼云安全的欺骗防御体系,依托 AI 实现 “陷阱” 的动态适配与精准布设。
场景化诱饵生成:让 “陷阱” 更具迷惑性。AI 根据不同行业云环境的特征(如金融行业的支付系统、制造行业的工业控制接口),自动生成高度逼真的诱饵。例如,针对电商企业,系统会部署仿真的订单数据库(含虚假交易数据)、支付接口(模拟真实交互逻辑);针对医疗机构,生成仿真的电子病历系统(含脱敏虚假病历)。这些诱饵不仅在外观上与真实系统一致,还会模拟真实的响应延迟、错误码返回规则,使攻击者难以分辨。某案例中,攻击团伙误将仿真数据库当作目标,花费 3 天时间尝试破解,期间的攻击工具、手法被完整记录。
动态陷阱调整:根据攻击行为 “实时换饵”。AI 持续分析攻击者在诱饵环境中的操作(如扫描的端口、尝试的漏洞、使用的命令),实时调整欺骗策略。若发现攻击者专注于破解数据库,系统会新增带弱密码的虚假数据库实例,诱使其留下更多攻击痕迹;若攻击者利用某类漏洞进行渗透,系统会立即在诱饵中开启该漏洞的仿真环境,记录其利用过程与 payload 特征。这种 “以攻定防” 的动态调整,使欺骗防御的诱捕成功率提升至 85% 以上,远高于固定诱饵的 30%。
攻击隔离与消耗:阻止威胁向真实环境蔓延。当攻击者进入诱饵环境后,AI 会自动触发隔离机制:限制其网络流量仅在欺骗区域内流转,禁止访问真实资产;同时,通过返回虚假数据、延迟响应等方式消耗其时间与资源。例如,攻击者试图通过诱饵服务器横向移动时,系统会返回大量无效 IP 列表,使其扫描时间延长 10 倍;当攻击者尝试下载 “敏感数据” 时,系统会传输超大体积的虚假文件,耗尽其攻击工具的内存。这种消耗策略能有效延缓攻击进度,为安全团队争取处置时间。
四、AI 协同:威胁猎杀与欺骗防御的 “1+1>2” 效应
威胁猎杀与欺骗防御并非孤立存在,天翼云安全通过 AI 实现两者的深度协同,形成 “诱捕 - 分析 - 防御 - 优化” 的闭环,持续提升对未知攻击的拦截能力。
数据互通:欺骗防御为威胁猎杀提供 “攻击样本”。欺骗防御捕获的攻击工具、payload、行为特征,会实时同步至威胁猎杀的 AI 模型训练库,帮助模型快速学习新型攻击模式。例如,某新型勒索软件的变种在诱饵环境中被捕获后,其加密算法、传播路径等特征被纳入训练数据,威胁猎杀模型在 1 小时内即可更新检测规则,实现对该变种的精准识别,而传统特征库更新往往需要数天。
策略联动:威胁猎杀指导欺骗防御的 “精准设饵”。威胁猎杀发现某类攻击在特定行业高频出现(如针对制造业的 PLC 设备攻击),会向欺骗防御系统推送 “设饵建议”,指导其在对应行业的云环境中部署更多工业控制协议的仿真诱饵。反之,若欺骗防御发现攻击者频繁扫描某一端口,会提示威胁猎杀系统重点监测该端口的异常流量,形成 “发现 - 强化 - 再发现” 的正向循环。
自动化响应:从 “发现” 到 “拦截” 的秒级闭环。AI 将威胁猎杀识别的攻击特征与欺骗防御捕获的攻击路径结合,生成自动化拦截策略:对已确认的攻击源 IP,立即阻断其网络连接;对可疑进程,自动隔离至沙箱环境;对已渗透的诱饵,快速重置以避免被用作跳板。某金融机构的实践显示,该协同体系使未知攻击的拦截响应时间从传统的 2 小时缩短至 15 秒,攻击造成的影响范围减少 90%。
结语
未知攻击的防御,本质是一场 “对抗不确定性” 的博弈,静态防御注定难以跟上攻击手段的进化速度。天翼云安全以 AI 为核心,通过威胁猎杀主动发现潜伏威胁,借助欺骗防御诱捕攻击行为,两者协同形成动态防御闭环 —— 既解决了 “看不见” 的问题(发现未知攻击),又解决了 “拦不住” 的问题(阻止攻击蔓延)。这种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单次攻击的拦截效率,更在于构建了 “学习 - 进化” 的能力:每一次攻击事件都会成为防御系统的 “养分”,使其对未知威胁的识别越来越精准。未来,随着 AI 算法的持续迭代,动态防御将向 “预测式防御” 演进,在攻击发生前即可布防,为云环境筑起真正的 “主动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