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usermenu
  • 发布文章
  • 消息中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原创

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赋能天翼云主机:PUE 降至 1.2 以下,绿色计算如何适配 AI 与 IoT

2025-10-20 01:36:02
3
0

一、绿色计算的现实困境:高密度与高波动下的能效瓶颈

随着 AI 大模型训练、IoT 终端联网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云主机的运行环境面临双重能效挑战,传统散热与功耗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
 
AI 场景的核心矛盾是 “高密度算力与散热能力的失衡”。大模型训练依赖数千颗 GPU 集群,单节点功率可达 3000 瓦以上,芯片密度较传统服务器提升 5-8 倍。传统风冷通过风扇强制对流散热,受限于空气导热系数低(仅 0.026W/(m・K)),当芯片温度超过 85℃时需降频运行,导致 “算力闲置” 与 “能耗浪费” 并存 —— 某 AI 训练集群的实测显示,风冷系统为维持温度,风扇功耗占总能耗的 18%,但仍有 12% 的算力因过热被迫闲置。
 
IoT 场景的突出问题是 “业务波动与功耗刚性的错配”。IoT 终端产生的数据流具有碎片化、周期性特征(如工业传感器白天高频上传数据,夜间几乎静默),但传统云主机采用 “满功率待机” 模式,无论业务是否活跃,CPU、内存等硬件均维持额定功率,导致非活跃时段的能耗浪费超 60%。某智慧园区的 IoT 平台数据显示,夜间设备连接数仅为白天的 15%,但服务器功耗仍保持白天的 80%,能效比极低。
 
这两类场景共同推高了数据中心的 PUE(PUE = 总能耗 / IT 设备能耗)。传统数据中心依赖风冷与固定功耗策略,PUE 普遍在 1.5-1.8 之间,意味着每消耗 1 度电用于计算,需额外消耗 0.5-0.8 度电用于散热与待机,与绿色计算的目标严重脱节。天翼云主机的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正是针对这两大痛点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液冷技术的分层突破:从 “接触式散热” 到 “沉浸式降温”

液冷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利用液体更高的导热系数(如水的导热系数为 0.6W/(m・K),是空气的 23 倍),高效带走芯片热量,为高密度算力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天翼云主机根据业务密度差异,采用 “冷板式 + 浸没式” 的分层部署策略,实现散热效率与成本的平衡。
 
冷板式液冷:聚焦单点高热流密度
 
针对 CPU、GPU 等核心发热部件,冷板式液冷通过 “金属接触 - 液体循环” 的方式定向散热。定制化的铜制冷板紧密贴合芯片表面,内部设计微通道结构,冷却液(通常为去离子水或乙二醇溶液)在泵压驱动下流过通道,直接吸收芯片热量,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室外冷塔散热。这种方式可将芯片温度控制在 65-75℃,较风冷降低 15-20℃,且单冷板散热能力达 500W,足以支撑单 GPU 的满负荷运行。
 
冷板式的优势在于改造兼容性强,无需改变服务器整体结构,可直接在现有设备上加装,适合 AI 推理节点、中高密度 IoT 网关等场景。某 AI 推理集群采用冷板式改造后,GPU 持续满频运行时间从每天 10 小时延长至 24 小时,算力利用率提升 140%,而散热能耗较风冷降低 40%。
 
浸没式液冷:解决集群级高密度散热
 
对于超算级 AI 训练集群(单机柜功率超 50kW),冷板式难以覆盖所有发热部件,天翼云主机采用浸没式液冷方案:将整台服务器浸入不导电的氟化液中,芯片运行产生的热量使氟化液沸腾汽化,蒸汽上升至冷凝板液化放热,液体回流至槽体完成循环。这种 “相变散热” 无需机械泵驱动,仅通过液体相变实现热量转移,散热效率较冷板式再提升 30%,且可覆盖主板、内存等全部件散热。
 
浸没式液冷彻底摆脱了风扇依赖,单机柜可节省风扇功耗约 2.5kW,同时支持机柜功率密度从传统的 6kW 提升至 60kW,为大规模 AI 训练提供了物理基础。某超算中心的实践显示,采用浸没式液冷的 AI 训练集群,PUE 从风冷时代的 1.6 降至 1.25,单集群年省电超 120 万度。

三、动态功耗调节的智能逻辑:从 “刚性运行” 到 “按需分配”

动态功耗调节的核心是让硬件能耗与业务需求实时匹配,通过 “感知 - 预测 - 执行” 的闭环控制,消除非必要能耗。天翼云主机构建了基于业务特征的智能调节体系,针对 AI 与 IoT 的不同运行模式定制策略。
 
实时感知:多维数据的精准画像
 
系统通过硬件传感器与软件探针,实时采集两类关键数据:一是硬件状态(CPU 利用率、内存占用、芯片温度等),采样频率达 100 次 / 秒;二是业务特征(AI 训练的迭代进度、IoT 数据的上传频率、请求响应时间等)。这些数据汇聚至能效管理平台,生成实时能效画像 —— 例如,当 AI 训练进入参数调优阶段,可识别出 “GPU 利用率 80% 但内存带宽空闲” 的状态;当 IoT 终端进入夜间静默期,可捕捉到 “CPU idle(空闲)率 90%” 的特征。
 
预测性调节:基于业务周期的提前适配
 
依赖历史数据训练的时序预测模型,系统可提前 15-30 分钟预判业务需求变化,避免 “被动响应” 导致的能耗浪费。对于 AI 训练场景,模型根据训练任务的阶段(数据预处理、正向传播、反向传播)预测算力需求,在预处理阶段(CPU 密集型)自动降低 GPU 功率至 50%,在反向传播阶段(GPU 密集型)将 GPU 功率拉满;对于 IoT 场景,模型根据终端活跃周期(如工作日 / 周末、白天 / 夜间)提前调节 CPU 频率,例如在夜间 12 点至凌晨 6 点,将空闲服务器的 CPU 频率从 3.0GHz 降至 1.2GHz,同时关闭部分内存通道。
 
执行层优化:硬件与软件的协同降耗
 
在硬件层面,通过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接口动态调整 CPU 的 TDP(热设计功耗)、GPU 的核心电压与频率,实现功耗的精细化控制;在软件层面,结合容器编排工具,将低优先级 IoT 任务调度至低功耗核心运行,高优先级 AI 任务独占高性能核心,避免资源抢占导致的无效能耗。某 IoT 平台采用该方案后,非活跃时段的服务器功耗降低 55%,而响应延迟无明显增加。

四、协同架构:液冷与功耗调节如何将 PUE 压降至 1.2 以下

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并非孤立存在,二者通过 “能效闭环” 协同作用,共同将 PUE 推向 1.2 以下的新阈值,其核心逻辑是 “减少散热能耗 + 降低无效计算能耗” 的双重减碳。
 
液冷技术直接削减散热环节的能耗占比。传统风冷中,散热系统(风扇、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 30%-40%;而液冷系统中,冷板式的泵与冷塔能耗占比降至 15%-20%,浸没式因无需风扇与机械泵,散热能耗占比可低至 8%-10%。某数据中心的对比数据显示,相同 IT 负载下,浸没式液冷的散热能耗较风冷减少 72%。
 
动态功耗调节则降低 IT 设备的无效能耗。通过实时适配业务需求,非必要功耗(如闲置 CPU 的空转、GPU 的冗余算力)减少 30%-50%,直接降低 IT 设备总能耗。例如,AI 训练集群在等待数据加载的间隙,GPU 功率自动下调 40%;IoT 网关在终端静默期,CPU 功耗降低 60%,这些节省的 IT 能耗进一步缩小了 “总能耗” 与 “有效 IT 能耗” 的差距,为 PUE 下降提供了空间。
 
二者的协同还体现在 “温度 - 功耗” 的联动控制。液冷系统将芯片温度稳定在较低区间(60-70℃),为动态功耗调节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 —— 当需要提升算力时,芯片可在安全温度范围内短时超频;当降低功耗时,低温环境也避免了因降频导致的性能骤降。这种联动使系统在能效与性能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最终实现 PUE 稳定在 1.2 以下。某天翼云数据中心的实测显示,在承载 AI 训练与 IoT 平台混合负载时,其 PUE 达到 1.18,较改造前(1.65)降低 28%,年减少碳排放超 8000 吨。

五、场景适配:绿色计算如何支撑 AI 与 IoT 的可持续增长

液冷与动态功耗调节的协同方案,并非简单追求低 PUE,而是在能效优化的同时,确保对 AI 与 IoT 业务的支撑能力,其适配逻辑体现在对两类场景核心需求的精准响应。
 
AI 场景:高密度算力的可持续供给
 
AI 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方案因散热与能耗限制,难以支撑大规模集群的长期运行。液冷技术通过高密度部署(单机柜 60kW),使相同机房空间的算力密度提升 10 倍,满足千亿参数模型的训练需求;动态功耗调节则通过 “算力峰谷互补” 提高资源利用率 —— 当 A 集群处于训练高峰时,调用 B 集群的空闲算力(此时 B 集群功耗自动下调),实现跨集群的能效平衡。某科研机构的大模型训练项目采用该方案后,训练周期从 21 天缩短至 14 天,而单位算力的能耗成本降低 35%。
 
IoT 场景:碎片化负载的能效平衡
 
IoT 终端的碎片化特征要求云主机具备 “弹性响应” 能力,既不能因过度节能影响实时性,也不能因持续高功率造成浪费。液冷技术适配边缘节点的小型化部署(如户外柜式数据中心),通过封闭液冷循环避免环境温度波动影响;动态功耗调节则针对 IoT 数据的 “脉冲式” 特征,开发 “微休眠” 机制 —— 当终端 5 分钟内无数据上传时,服务器进入低功耗休眠,被唤醒响应时间控制在 50ms 以内,既满足实时性要求,又降低 80% 的待机能耗。某智慧交通平台的实践显示,边缘节点采用该方案后,单节点年耗电量从 2800 度降至 1100 度,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达标率仍保持 99.9%。
 
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的融合,重新定义了绿色计算的核心逻辑:不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的 “被动节能”,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能效与性能的协同优化”。天翼云主机将 PUE 降至 1.2 以下的实践,证明了高密度、高波动场景下可持续计算的可行性 —— 对于 AI,它提供了 “算力无上限、能耗可控制” 的支撑;对于 IoT,它实现了 “响应不延迟、能效可优化” 的平衡。这种技术路径不仅为云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提供了范本,更揭示了未来计算的发展方向:算力增长与低碳目标可以并行不悖,而技术创新正是二者协同的关键支点。
0条评论
0 / 1000
c****8
417文章数
0粉丝数
c****8
417 文章 | 0 粉丝
原创

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赋能天翼云主机:PUE 降至 1.2 以下,绿色计算如何适配 AI 与 IoT

2025-10-20 01:36:02
3
0

一、绿色计算的现实困境:高密度与高波动下的能效瓶颈

随着 AI 大模型训练、IoT 终端联网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云主机的运行环境面临双重能效挑战,传统散热与功耗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
 
AI 场景的核心矛盾是 “高密度算力与散热能力的失衡”。大模型训练依赖数千颗 GPU 集群,单节点功率可达 3000 瓦以上,芯片密度较传统服务器提升 5-8 倍。传统风冷通过风扇强制对流散热,受限于空气导热系数低(仅 0.026W/(m・K)),当芯片温度超过 85℃时需降频运行,导致 “算力闲置” 与 “能耗浪费” 并存 —— 某 AI 训练集群的实测显示,风冷系统为维持温度,风扇功耗占总能耗的 18%,但仍有 12% 的算力因过热被迫闲置。
 
IoT 场景的突出问题是 “业务波动与功耗刚性的错配”。IoT 终端产生的数据流具有碎片化、周期性特征(如工业传感器白天高频上传数据,夜间几乎静默),但传统云主机采用 “满功率待机” 模式,无论业务是否活跃,CPU、内存等硬件均维持额定功率,导致非活跃时段的能耗浪费超 60%。某智慧园区的 IoT 平台数据显示,夜间设备连接数仅为白天的 15%,但服务器功耗仍保持白天的 80%,能效比极低。
 
这两类场景共同推高了数据中心的 PUE(PUE = 总能耗 / IT 设备能耗)。传统数据中心依赖风冷与固定功耗策略,PUE 普遍在 1.5-1.8 之间,意味着每消耗 1 度电用于计算,需额外消耗 0.5-0.8 度电用于散热与待机,与绿色计算的目标严重脱节。天翼云主机的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正是针对这两大痛点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液冷技术的分层突破:从 “接触式散热” 到 “沉浸式降温”

液冷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利用液体更高的导热系数(如水的导热系数为 0.6W/(m・K),是空气的 23 倍),高效带走芯片热量,为高密度算力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天翼云主机根据业务密度差异,采用 “冷板式 + 浸没式” 的分层部署策略,实现散热效率与成本的平衡。
 
冷板式液冷:聚焦单点高热流密度
 
针对 CPU、GPU 等核心发热部件,冷板式液冷通过 “金属接触 - 液体循环” 的方式定向散热。定制化的铜制冷板紧密贴合芯片表面,内部设计微通道结构,冷却液(通常为去离子水或乙二醇溶液)在泵压驱动下流过通道,直接吸收芯片热量,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室外冷塔散热。这种方式可将芯片温度控制在 65-75℃,较风冷降低 15-20℃,且单冷板散热能力达 500W,足以支撑单 GPU 的满负荷运行。
 
冷板式的优势在于改造兼容性强,无需改变服务器整体结构,可直接在现有设备上加装,适合 AI 推理节点、中高密度 IoT 网关等场景。某 AI 推理集群采用冷板式改造后,GPU 持续满频运行时间从每天 10 小时延长至 24 小时,算力利用率提升 140%,而散热能耗较风冷降低 40%。
 
浸没式液冷:解决集群级高密度散热
 
对于超算级 AI 训练集群(单机柜功率超 50kW),冷板式难以覆盖所有发热部件,天翼云主机采用浸没式液冷方案:将整台服务器浸入不导电的氟化液中,芯片运行产生的热量使氟化液沸腾汽化,蒸汽上升至冷凝板液化放热,液体回流至槽体完成循环。这种 “相变散热” 无需机械泵驱动,仅通过液体相变实现热量转移,散热效率较冷板式再提升 30%,且可覆盖主板、内存等全部件散热。
 
浸没式液冷彻底摆脱了风扇依赖,单机柜可节省风扇功耗约 2.5kW,同时支持机柜功率密度从传统的 6kW 提升至 60kW,为大规模 AI 训练提供了物理基础。某超算中心的实践显示,采用浸没式液冷的 AI 训练集群,PUE 从风冷时代的 1.6 降至 1.25,单集群年省电超 120 万度。

三、动态功耗调节的智能逻辑:从 “刚性运行” 到 “按需分配”

动态功耗调节的核心是让硬件能耗与业务需求实时匹配,通过 “感知 - 预测 - 执行” 的闭环控制,消除非必要能耗。天翼云主机构建了基于业务特征的智能调节体系,针对 AI 与 IoT 的不同运行模式定制策略。
 
实时感知:多维数据的精准画像
 
系统通过硬件传感器与软件探针,实时采集两类关键数据:一是硬件状态(CPU 利用率、内存占用、芯片温度等),采样频率达 100 次 / 秒;二是业务特征(AI 训练的迭代进度、IoT 数据的上传频率、请求响应时间等)。这些数据汇聚至能效管理平台,生成实时能效画像 —— 例如,当 AI 训练进入参数调优阶段,可识别出 “GPU 利用率 80% 但内存带宽空闲” 的状态;当 IoT 终端进入夜间静默期,可捕捉到 “CPU idle(空闲)率 90%” 的特征。
 
预测性调节:基于业务周期的提前适配
 
依赖历史数据训练的时序预测模型,系统可提前 15-30 分钟预判业务需求变化,避免 “被动响应” 导致的能耗浪费。对于 AI 训练场景,模型根据训练任务的阶段(数据预处理、正向传播、反向传播)预测算力需求,在预处理阶段(CPU 密集型)自动降低 GPU 功率至 50%,在反向传播阶段(GPU 密集型)将 GPU 功率拉满;对于 IoT 场景,模型根据终端活跃周期(如工作日 / 周末、白天 / 夜间)提前调节 CPU 频率,例如在夜间 12 点至凌晨 6 点,将空闲服务器的 CPU 频率从 3.0GHz 降至 1.2GHz,同时关闭部分内存通道。
 
执行层优化:硬件与软件的协同降耗
 
在硬件层面,通过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接口动态调整 CPU 的 TDP(热设计功耗)、GPU 的核心电压与频率,实现功耗的精细化控制;在软件层面,结合容器编排工具,将低优先级 IoT 任务调度至低功耗核心运行,高优先级 AI 任务独占高性能核心,避免资源抢占导致的无效能耗。某 IoT 平台采用该方案后,非活跃时段的服务器功耗降低 55%,而响应延迟无明显增加。

四、协同架构:液冷与功耗调节如何将 PUE 压降至 1.2 以下

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并非孤立存在,二者通过 “能效闭环” 协同作用,共同将 PUE 推向 1.2 以下的新阈值,其核心逻辑是 “减少散热能耗 + 降低无效计算能耗” 的双重减碳。
 
液冷技术直接削减散热环节的能耗占比。传统风冷中,散热系统(风扇、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 30%-40%;而液冷系统中,冷板式的泵与冷塔能耗占比降至 15%-20%,浸没式因无需风扇与机械泵,散热能耗占比可低至 8%-10%。某数据中心的对比数据显示,相同 IT 负载下,浸没式液冷的散热能耗较风冷减少 72%。
 
动态功耗调节则降低 IT 设备的无效能耗。通过实时适配业务需求,非必要功耗(如闲置 CPU 的空转、GPU 的冗余算力)减少 30%-50%,直接降低 IT 设备总能耗。例如,AI 训练集群在等待数据加载的间隙,GPU 功率自动下调 40%;IoT 网关在终端静默期,CPU 功耗降低 60%,这些节省的 IT 能耗进一步缩小了 “总能耗” 与 “有效 IT 能耗” 的差距,为 PUE 下降提供了空间。
 
二者的协同还体现在 “温度 - 功耗” 的联动控制。液冷系统将芯片温度稳定在较低区间(60-70℃),为动态功耗调节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 —— 当需要提升算力时,芯片可在安全温度范围内短时超频;当降低功耗时,低温环境也避免了因降频导致的性能骤降。这种联动使系统在能效与性能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最终实现 PUE 稳定在 1.2 以下。某天翼云数据中心的实测显示,在承载 AI 训练与 IoT 平台混合负载时,其 PUE 达到 1.18,较改造前(1.65)降低 28%,年减少碳排放超 8000 吨。

五、场景适配:绿色计算如何支撑 AI 与 IoT 的可持续增长

液冷与动态功耗调节的协同方案,并非简单追求低 PUE,而是在能效优化的同时,确保对 AI 与 IoT 业务的支撑能力,其适配逻辑体现在对两类场景核心需求的精准响应。
 
AI 场景:高密度算力的可持续供给
 
AI 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方案因散热与能耗限制,难以支撑大规模集群的长期运行。液冷技术通过高密度部署(单机柜 60kW),使相同机房空间的算力密度提升 10 倍,满足千亿参数模型的训练需求;动态功耗调节则通过 “算力峰谷互补” 提高资源利用率 —— 当 A 集群处于训练高峰时,调用 B 集群的空闲算力(此时 B 集群功耗自动下调),实现跨集群的能效平衡。某科研机构的大模型训练项目采用该方案后,训练周期从 21 天缩短至 14 天,而单位算力的能耗成本降低 35%。
 
IoT 场景:碎片化负载的能效平衡
 
IoT 终端的碎片化特征要求云主机具备 “弹性响应” 能力,既不能因过度节能影响实时性,也不能因持续高功率造成浪费。液冷技术适配边缘节点的小型化部署(如户外柜式数据中心),通过封闭液冷循环避免环境温度波动影响;动态功耗调节则针对 IoT 数据的 “脉冲式” 特征,开发 “微休眠” 机制 —— 当终端 5 分钟内无数据上传时,服务器进入低功耗休眠,被唤醒响应时间控制在 50ms 以内,既满足实时性要求,又降低 80% 的待机能耗。某智慧交通平台的实践显示,边缘节点采用该方案后,单节点年耗电量从 2800 度降至 1100 度,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达标率仍保持 99.9%。
 
液冷技术与动态功耗调节的融合,重新定义了绿色计算的核心逻辑:不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的 “被动节能”,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能效与性能的协同优化”。天翼云主机将 PUE 降至 1.2 以下的实践,证明了高密度、高波动场景下可持续计算的可行性 —— 对于 AI,它提供了 “算力无上限、能耗可控制” 的支撑;对于 IoT,它实现了 “响应不延迟、能效可优化” 的平衡。这种技术路径不仅为云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提供了范本,更揭示了未来计算的发展方向:算力增长与低碳目标可以并行不悖,而技术创新正是二者协同的关键支点。
文章来自个人专栏
文章 | 订阅
0条评论
0 / 1000
请输入你的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