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存储的 “困境” 正在加剧:一家智能制造企业,既需要存储 PB 级的设备传感日志(非结构化数据,需长期保存且访问频率低),又需要为生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提供毫秒级读写支持(结构化数据,高频随机访问);一家媒体公司,既要归档百万小时的历史视频素材(非结构化,海量且低频访问),又要为在线编辑系统提供视频片段的高速剪辑能力(高频读写,低延迟)。
传统模式下,企业需分别部署对象存储与块存储,两套系统独立运维、数据孤岛严重,且难以平衡 “海量存储成本” 与 “高频读写性能”。天翼云存储的融合方案通过技术架构创新,让对象存储的 “扩展性” 与块存储的 “高性能” 形成互补,构建了一套能同时承载两类需求的统一存储体系,其核心在于解决 “数据如何高效流动”“性能如何精准适配”“成本如何动态平衡” 三大问题。
一、融合架构的底层逻辑:从 “分立” 到 “协同” 的技术突破
对象存储与块存储的技术特性差异显著:对象存储以 “键 - 值” 形式存储数据,通过扁平结构支持无限扩展,适合非结构化数据,但随机读写性能较弱;块存储将数据分割为固定大小的块(如 4KB、8KB),通过块设备接口提供低延迟访问,适合高频读写,但扩展性受限于硬件容量。融合方案的核心是构建 “统一管控 + 按需调度” 的架构,实现两类存储的技术特性互补。
天翼云存储的融合架构包含三个核心组件:
1. 统一元数据引擎
元数据是数据的 “身份证”,记录数据的位置、类型、访问权限、生命周期等信息。传统模式下,对象存储与块存储的元数据独立管理,导致数据跨存储迁移时需重新生成元数据,效率低下。融合方案的统一元数据引擎采用分布式 KV 数据库(基于 RocksDB 优化),将两类存储的元数据纳入同一管理体系:对象数据的元数据(如文件哈希、存储路径)与块数据的元数据(如块编号、映射关系)通过统一格式存储,支持跨存储的元数据查询与修改。例如,当一个视频文件从对象存储迁移至块存储用于编辑时,元数据引擎自动更新其存储类型标识,业务系统无需感知存储介质变化,通过统一接口即可访问。
2. 数据网关层
数据网关是连接业务系统与存储资源的 “翻译官”,支持多协议接入:对需要高频读写的业务(如数据库),提供 iSCSI、NVMe-oF 等块存储协议;对需要海量存储的业务(如日志归档),提供 S3、Swift 等对象存储协议。更关键的是,网关层具备 “协议转换” 能力:当业务系统通过块协议访问对象存储中的数据时,网关自动将块级 IO 请求转换为对象存储的 API 调用,反之亦然。例如,视频编辑软件通过块协议请求修改某段视频(存储在对象存储中),网关将编辑操作拆解为对象的部分更新请求,避免全量下载再上传的低效流程,操作效率提升 60% 以上。
3. 智能数据流动层
这是融合方案的 “调度中枢”,基于数据的访问特征(访问频率、IO 模式、业务优先级)自动触发数据在对象存储与块存储之间的迁移。系统将数据划分为 “热数据”(近 7 天内访问≥10 次,或存在随机读写操作)、“温数据”(近 30 天内访问 1-9 次,以顺序读写为主)、“冷数据”(30 天内无访问,或仅需长期归档)。热数据自动保留在块存储以保障性能,温数据在块存储与对象存储之间动态平衡,冷数据则迁移至对象存储以降低成本。迁移过程通过 “增量同步” 技术实现:仅传输变化的部分数据(如视频文件的某段剪辑内容),而非全量数据,迁移耗时缩短至传统方式的 1/5。
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优化:对象存储的 “扩展性” 与融合方案的 “效率加持”
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图片、日志)的存储核心需求是 “低成本、高可靠、易扩展”,对象存储天然具备这些特性,而融合方案通过三项技术优化进一步放大其优势。
1. 分层存储与智能压缩
对象存储的成本优势源于 “按需扩展” 与 “存储介质差异化”。融合方案将对象存储划分为 “标准存储”(SSD 介质,支持较高访问频率)、“低频存储”(SAS 介质,适合月级访问)、“归档存储”(磁带库,适合年级访问),智能数据流动层根据数据冷热度自动迁移。例如,某企业的监控视频在产生后 1 个月内需要随时调阅(热数据),存储在标准存储;1-6 个月内仅需定期审计(温数据),迁移至低频存储;6 个月后仅需归档备查(冷数据),迁移至归档存储。三层存储的成本差异可达 10 倍以上,综合存储成本降低 50%-70%。
同时,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特征(如视频的冗余帧、图片的重复像素),系统内置场景化压缩算法:对视频文件采用 H.265 编码压缩(较 H.264 压缩率提升 40%),对日志文件采用 LZ4 算法(压缩速度达 GB/s 级,适合高频写入场景),对文档文件采用 PDF 重排压缩(去除冗余格式信息,压缩率达 1:3)。压缩过程在数据写入时自动完成,不影响业务系统的访问效率。
2. 分布式冗余与跨区域备份
海量数据的可靠性不能依赖单节点存储。融合方案的对象存储采用 “多副本 + 纠删码” 混合冗余策略:对热温数据,采用 3 副本存储(分布在不同机房的节点),确保单节点故障时数据不丢失,且读写性能不受影响;对冷数据,采用纠删码(如 16+4 模式,将数据分为 16 个数据块和 4 个校验块),仅需 1.25 倍的存储冗余即可实现任意 4 个块丢失时的数据恢复,较 3 副本存储节省 58% 的空间。
针对跨区域业务需求(如跨国企业的全球数据共享),系统支持 “跨区域异步复制”:数据写入主区域对象存储后,通过私有专线异步同步至备用区域(同步延迟可控制在分钟级),且复制过程仅传输增量变化(如日志文件的新增行)。当主区域发生故障时,业务系统可无缝切换至备用区域访问数据,RPO(恢复点目标)控制在 5 分钟以内,满足核心业务的连续性需求。
3. 海量数据的快速检索
传统对象存储的检索依赖文件名或路径,难以应对 “从 PB 级数据中快速找到某段视频的特定帧” 这类复杂需求。融合方案集成 “对象标签与全文检索” 功能:业务系统可在上传数据时添加自定义标签(如视频的拍摄时间、地点、人物),元数据引擎将标签与对象数据关联存储;检索时,通过标签组合(如 “2024 年 10 月 + 华东地区 + 设备 A”)或全文关键词(如日志中的错误代码)快速定位数据,检索响应时间控制在秒级(PB 级数据量下)。这一能力对媒体素材管理、工业日志分析等场景至关重要,可将数据查找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三、高频读写场景的性能保障:块存储的 “低延迟” 与融合方案的 “协同加速”
高频读写场景(如数据库交易、虚拟机磁盘 IO、实时数据分析)对存储的要求是 “低延迟、高 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数)、高吞吐量”,块存储的性能优势在此类场景中凸显,而融合方案通过三项技术协同进一步提升其响应能力。
1. 多级缓存与 IO 路径优化
块存储的延迟主要来自 “数据从磁盘到内存” 的读取过程。融合方案构建 “内存缓存 + SSD 缓存 + 磁盘存储” 的三级缓存体系:将最近访问的热点数据(如数据库的索引块、虚拟机的操作系统块)保留在内存缓存(延迟 < 1ms),次热点数据(如频繁更新的业务表)保留在 SSD 缓存(延迟 5-10ms),冷数据存储在磁盘。缓存置换采用 “自适应 LRU(最近最少使用)” 算法,根据 IO 模式动态调整缓存大小(如数据库场景下缓存索引块的比例提升至 60%),缓存命中率可达 90% 以上,大幅减少对磁盘的直接访问。
同时,IO 路径采用 “用户态直接访问” 技术:绕过传统操作系统内核的 IO 栈(减少内核态与用户态的切换开销),业务系统通过专用接口直接访问块存储的缓存与磁盘,IO 处理延迟降低 30%-40%。例如,某金融交易系统采用该方案后,单笔交易的存储 IO 耗时从 20ms 降至 12ms,支撑的每秒交易笔数提升 50%。
2. 并行 IO 与弹性扩展
高频读写场景常伴随并发 IO 请求(如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OPS),单块存储节点的处理能力有限。融合方案将块存储设计为分布式集群,支持 “多节点并行 IO”:一个逻辑卷(如数据库磁盘)被拆分为多个物理块,分布在不同节点,业务系统的 IO 请求被自动分配至对应节点并行处理,IOPS 随节点数量线性扩展(如 10 个节点可提供 10 倍于单节点的 IOPS)。
针对突发 IO 峰值(如电商促销时的数据库访问激增),系统支持块存储资源的 “在线扩容”:通过增加节点数量或提升单节点的 CPU / 内存资源,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提升 IO 处理能力。扩容过程中,数据块通过 “负载均衡迁移” 技术在节点间重新分配,确保各节点负载均匀,避免某节点成为性能瓶颈。
3. 与对象存储的协同加速
部分高频读写场景需要访问对象存储中的数据(如在线编辑对象存储中的视频素材),传统方式需将数据全量下载至本地再处理,效率低下。融合方案通过 “块存储映射” 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将对象存储中的大文件(如 10GB 视频)映射为块存储的一个逻辑卷,业务系统通过块协议直接访问该逻辑卷,系统自动将块级 IO 请求转换为对象的部分读取 / 写入,实现 “无需全量下载即可编辑”。例如,视频编辑软件修改视频的第 5-10 分钟片段时,仅需读取对应片段的对象数据(约 1GB),而非整个 10GB 文件,操作效率提升 80% 以上。
四、业务适配:从场景需求到技术落地的闭环验证
融合方案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业务场景的适配能力上,以下两类典型场景印证了其技术有效性:
智能制造场景:某汽车工厂需存储两类数据 —— 一是 5000 台设备的实时传感数据(每台设备每秒产生 1KB 数据,每日约 43GB,需高频写入块存储用于实时监控);二是设备历史运行日志(年度数据量达 15PB,非结构化,仅需每月审计,存储于对象存储)。融合方案通过智能数据流动层,将 7 天内的传感数据保留在块存储(支持毫秒级查询),超过 7 天的自动迁移至对象存储(低频存储),存储成本降低 60%;同时,通过块存储映射技术,工程师可直接在块存储中分析对象存储中的历史日志,无需全量下载,分析效率提升 3 倍。
媒体云场景:某视频平台需处理 “内容上传 - 编辑 - 分发 - 归档” 全流程:用户上传的原始视频(非结构化,海量)先存储于对象存储;编辑团队通过在线工具剪辑(需高频读写,映射为块存储逻辑卷);剪辑完成的成片分发至 CDN(从对象存储直接拉取);过时内容归档至对象存储的归档层。融合方案的统一元数据引擎确保视频在各环节的存储位置透明化,编辑效率提升 50%,整体存储成本降低 45%。
结语
天翼云存储的对象存储与块存储融合方案,并非简单的 “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统一元数据、智能数据流动、多协议适配等核心技术,构建了 “性能与成本”“扩展与效率” 的平衡体系。对企业而言,这种融合不仅解决了 “海量存储与高频读写” 的场景冲突,更通过数据的无缝流动与统一管理,降低了存储系统的运维复杂度,释放了数据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在数据量持续爆发的数字化时代,这类融合方案正成为企业存储架构的核心选择 —— 它既满足了当下的业务需求,又为未来的存储扩展预留了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