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让我很不理解的是:很多人至今仍将所有 AI 生成内容一概而论 —— 无论那是自动生成的空洞文字,还是像这篇内容一样,融入了真实思考、执着态度与创意转折的作品。我将 AI 当作工具,掌控文章方向的是我;这些内容处处都有我的印记和风格,因为每一条 AI 指令都是我精心设计的。
让人沮丧的是,无论是有创意的作品,还是空洞的文字,都会引发同样的下意识反应(我倒不担心自己 —— 我知道该如何应对批评,也不介意开诚布公)。但并非所有人都做好了面对争议的准备,许多优质的 AI 辅助作品因此被埋没,只因创作者不愿去应对公开使用 AI 后随之而来的麻烦。
在网上的 “创作者 + AI” 圈子里待上五分钟,你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别公开用了 AI 的事,何必自找麻烦?” 不过我不这么做。我更愿意坦然承认这一点,即便这偶尔会引发争论。
那么,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关于人工智能,我们目前已明确掌握的信息有哪些,仍有待理清的问题又有哪些,以及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我们该如何学会在表达不同意见时,避免把局面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 真正有话语权的人是谁?
平台、出版商、工作场所、教室,还有每个持有管理标识的 Discord 管理员,都有权设定各自的规则边界。但一直让我在意的不是他们 “是否” 设定边界,而是 “如何” 设定。当 “边界” 变成一套一刀切的防火墙时,我的疑虑就来了。
于是我当然要确认一下:“这是不是说我的作品也会被禁?” 结果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不发预览图,就完全没问题。坦诚、直白,毫无不必要的麻烦,这很棒。
但 Medium 呢?他们嘴上说着 “灰色地带”…… 却给所有 AI 辅助创作的创作者设下了一个严苛的 “惩罚区”,完全不考虑创作者的初衷和作品的质量。
我无法改写规则手册,但我不能装作这些一刀切的规则没有将那些优秀、用心的创作者排除在外。我们当中,有人努力遵循那些本就模糊不清的准则,甚至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一些新规则,这样的人不该被一概而论,让自己的作品与粗制滥造的东西混为一谈。
2.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千篇一律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内容肤浅、像垃圾信息一样空洞无物,完全是为了博取点击量批量生产的,毫无思考和用心可言。而我们这类创作者呢?我们是在善用这一工具:对内容进行梳理、改写,赋予其真正鲜活的风格。
不良创作者并非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才产生;只是原本就存在的那些不良创作者,找到了另一条走捷径的路而已。
市面上有一些工具 —— 比如 ZeroGPT 之类的 —— 声称能检测出所有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但实际情况是:我真的做过测试。我随机挑选了三四篇自己的作品,用不同的检测工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我的作品最高 “AI 相似度评分” 也才 18%。
我大部分帖子都是即兴口述的。之后会把内容交给 AI—— 让它梳理结构、调整措辞,有时甚至彻底重写 —— 但全程都会遵循我设定的规则。而且,最终成品绝对不会是简单复制粘贴的结果。我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编辑。每一次创作,流程中都必然有一个人类的参与,那就是我。
3. 人工智能会提高生产力吗?
有时会,有时则不会。
关于人工智能,总有这样的说法:它能让你效率提升十倍、变得更聪明、能力更强 —— 诸如此类的宣传话术层出不穷。这些说法或许确实不假…… 但只是有时如此。比如写文档?那绝对能做到。我只需几秒钟就能生成一份草稿,内容清晰、结构规整,完全可用。至于拟提案?更不用提了;我敢肯定,那些负责人都快对我快速整合一份方案的能力感到厌烦了。
但有时候,人工智能只是帮你免去了那些没人愿意做的活儿。比如,为了解决一个突发问题,需要梳理长达十年的遗留代码 —— 因为现在终于到了重构这个应用程序的时候,可没人记得这些代码实际是做什么的,甚至没人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写这些代码。
说实话,有时候它能发现一些我可能遗漏的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跳过整个核查流程,直接相信它找到的所有结果。你依然得亲自检查。或许它能帮你在复杂的代码堆里省下三天时间,但人工审核这一步绝不能省。
不过,也不是所有工作都该交给机器人。比如那个棘手的生产故障、那封客户支持工单、那通客户来电 —— 这些都需要人来处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项强大助力,但它本就不该取代工作中那些需要真实判断力、同理心,或是需要人们共同协作找到解决方案的部分。
4.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兽
人工智能并非潜藏在你工作流程中的反派,而是一种能放大个人能力的工具。用得好,它能让你的表达更精准、修改更高效;用得不好,只会徒增冗余信息。
正因如此,我每一次提交的内容都会明确标注 AI 的参与程度,而且我的帖子也将开始带有 “AI 编辑” 标识。这么做,不是因为有人要求我,也不是作为免责声明,而是因为总得有人愿意站出来表明:“AI 生成” 和 “AI 辅助” 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5. 人工智能生成的代码亦属人工智能内容
以下是我的原则:公开透明,就这么简单。
文档与帖子:添加一句简单的页脚说明,例如 “本文由 AI 工具协助生成”。
代码或技术文档:在提交信息中添加以下三种页脚说明之一:
- Generated-with: AI tool(由 AI 工具生成):表示 AI 承担了大部分或全部工作
- Co-authored-by: AI tool(与 AI 工具共同创作):表示内容由人工与 AI 各完成 50%
- Assisted-with: AI tool(由 AI 工具协助):表示 AI 提供了部分帮助,但占比远不足 50%
这么做并非为了走流程、应付检查,而是为了明确贡献归属、树立榜样,同时也是为了对自己、对未来可能需要用到这些内容的人保持真正的透明。
6. 那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或音乐又该如何界定呢?
原则不变,形式不同而已。有些艺术家会投入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用自己的作品训练模型。(我自己尝试训练模型已经一个多月了,至今还没成功!)另一些人则会走捷径:输入一两句话,让人工智能 “优化” 一下,就宣称完成了创作。
这和文字创作的情况其实一样:艺术家完全有权保护自己的作品。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该如何保护呢?事实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相关法律进展滞后,而技术仍在飞速发展。我们终会跟上脚步,或许不会太快,但最终一定能做到。
7. 人工智能在 “窃取” 吗?
这是我坚决不让步的一点。不,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非窃取 —— 除非你故意谎称他人的作品是自己的,或是蓄意无视版权。但要明确,“可公开获取” 不等于 “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不应失去对自己作品的署名权。
人工智能公司是否应该为某些数据付费?或许应该!创作者和艺术家是否应该拥有话语权?当然应该。但 “所有人工智能应用都是盗窃” 的说法,和 “所有创作者都是圣人” 一样,都过于片面简化了问题。
8. 我无法保持沉默
我不能坐视这种混乱局面而不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们所有人都还在摸索 AI 这件事:有人一头扎了进去,有人则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但如果我们停止对话、对彼此的声音充耳不闻,是永远不会有进展的 —— 如果存在更好的方式,那一定需要我们共同去寻找。
那么,我有没有遗漏什么呢?在下方分享你的观点吧 —— 关于 AI,有哪条规则、哪个现实情况或是哪个实用建议,是你希望更多人能正确理解的?无论是评论、私信,还是写下你自己的经历都可以。我会持续更新这份清单。